乡村振兴 | 律师机器人来助阵!梅州兴宁市“智慧”赋能乡村振兴
“走,上村委,找机器人!”梅州兴宁市径南镇陂蓬村村民陈付英说,过去村民有矛盾找干部,现在村民有矛盾先找“律师机器人”。而随着村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律师机器人”也比之前空闲了不少。
陈付英口中的转变,便是得益于2019年4月陂蓬村在全国率先引进的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的效应。
近日,这个由率先挖掘推出的典型入选了《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典范案例。为此,记者再次走访陂蓬村,感受该村因为搭上了“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头班车,用“智慧”赋能乡村振兴而带来的变化。
村里纠纷从一年近百起降至十多起
2019年4月24日,陂蓬村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正式开始运行,记者即赴陂蓬村实地采访,并于次日在《梅州日报》头版推出消息报道。该报道见报后,引起省、市相关职能部门及业界的重视,吸引多家媒体深入报道。如今,陂蓬村案例先后入选为全国网络扶贫典型案例、法治乡村数字化案例。
时隔两年多,记者近日再次来到陂蓬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看到,这里的布置依旧,但在机器人屏幕、桌椅等设备设施上留下了不少使用的痕迹。村民谈起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时,都很熟悉,还竖起大拇指称赞。
遇到矛盾或者法律难题,不少村民都是主动寻求“律师机器人”帮忙。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法律就只有一个理。”村民陈尧章告诉记者,机器人不偏不倚,所以大家都找他咨询。遇到解决不了的情况,可以通过平台连线专业律师,大部分调解结果都能让大家信服。现在村民矛盾少了,交谈时讲法也多了,连说话都文明了。
陂蓬村党支部书记陈焕新说,该平台依托前方驻村“律师机器人”和后方广东定海针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团队,为村民提供法律咨询、远程调解等法律服务。这对于村民法律意识较薄弱、法律资源较欠缺的陂蓬村很实用。村里以前一年有近百起纠纷,现在一年只有十多起,“再也不用因为担忧村民矛盾等问题,每天要早起到村里走一遍了”。
值得高兴的是,该平台不仅得到了村民的肯定,还吸引越来越多村民的自愿加入,团队从最初的5人增至20人。他们带头学法守法用法,积极普法说法传法,让村里文明讲法蔚然成风。团队成员、乡村振兴督查员罗伟兰说,平台在全社会里、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开创了治理农村基层旧思想观念的先河。
陈焕新表示,村里计划在村委会门口建设一个便民平台,再引进一台机器人,让村民扫码就能入室享受法律服务。同时还计划建设一间培训室,由律师进行专业指导,定期对团队成员和村民进行法律知识培训。
村集体年收入从1500元提至40多万元
正是蜜柚飘香时节,村民们忙着将刚采摘下来的蜜柚,打包封装好,贴上“大陂湖”商标,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
“以前种的蔬果肩挑出去都没人买,最后烂在田间地头,但现在不愁卖了。”村民陈伟方说,村民法律意识提高后,更有了约束力,知道要与法律对接,农产品要经过检测、注册商标、建立合法销售平台等,才能出村进城卖好价钱。
引进智慧村居法律服务公共平台后,村民素质提高,思想变通,有利于搞好经济发展。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化解农村基层矛盾,激发乡村发展动力,离不开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进平台后,村民素质提高了,思想也通了,大家团结一心,搞好经济发展。”陈焕新说,陂蓬村通过“互联网+党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互联网+农村政务”“互联网+医疗健康”,让该村在村容村貌、经济发展等方面实现“蝶变”。据统计,村民年收入从2011年的4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2万多元,村集体收入从2011年的1500元提高到如今的40多万元。
“陂蓬以前又山又穷,大家都往外走,现在家乡越来越好,回乡发展、建房的也越来越多了,近年新建房的就有四五十户。”尽管因为搬抬蜜柚而腰痛复发,但说着村子的变化,陈焕新感到很欣慰,“只要陂蓬好,都值得”。
“农民懂法,他们就知道国家倡导的方向路径,也知道国家禁止限制的底线红线。陂蓬村通过法律的普及,促进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广东定海针律师事务所主任李超本说,陂蓬模式已在广东多个地方落地,在湖南、江西也开始有推广,近日成为全国典范案例后,有望造福全国百姓。
原文链接:http://sft.gd.gov.cn/sfw/news/workSt/content/post_355148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