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策法规网!
政策法规网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行业标准 >正文

泾县司法局:深化多元解纷机制 打造纠纷调处新模式

时间:2019-11-13 来源:安徽省司法厅 作者:佚名 浏览量:

  近年来,泾县积极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贯彻落实“握手言和”调解品牌相关工作要求,充分发挥本土调解资源优势,深挖地方“和”元素,完成11个乡镇“握手言和”调解品牌创建工作,实现全县所有乡镇品牌调解室全覆盖,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和影响力得到极大提升。

  打造品牌建设,提升纠纷化解影响力。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等特色,积极推进“握手言和”调解组织“一镇一品”建设,将桃花潭镇诗歌文化中的友谊观、云岭镇新四军坚毅品质及蔡村镇竹文化的高洁品格等融入调解品牌建设之中,在提升调解工作影响力的同时,宣传地方特色,打造特色化“握手言和”泾县样板。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矛盾纠纷调解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推广“握手言和”调解品牌,在整合资源力量上求“实”,在构建工作格局上聚“力”,在提升调处质效上谋“新”,让“握手言和”调解品牌叫得响、立得住,打造出一站式受理、联合调处、多元化解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新模式。

  健全机制建设,提高纠纷化解能力。为确保“握手言和”调解品牌落地生根,出台《泾县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办法(修订版)》,明确人员聘用、调解范围、工作流程、考核培训等内容。协调各乡镇解决好办公用房问题,为调解室提供硬件保障。探索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制定《专职人民调解员考核方案》。常态化开展调解员集中培训,不断增强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积极选树先进宣传典型,开展人民调解评优评先活动,发挥获评调解组织、调解员的模范引领效应,通过调解能手的“传帮带”作用,助力打造“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调解品牌。

  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纠纷化解执行力。坚持把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作为根本性、基础性工作来抓,配齐配强乡镇专职人民调解员。由县司法局、财政局牵头,各乡镇负责落实,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每个乡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各配备2至3名专职人民调解员,选派会干事、能干事的业务能手参与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专业性调解组织和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的主体作用。目前,全县11个乡镇已配备28名素质好、业务熟的专职人民调解员。完善专职人民调解员管理制度,为基层调解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制度遵循,促进调解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升。

  优化平台建设,打造多元解纷体系。整合调解资源,协调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进驻县级“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构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非诉讼纠纷多元化解闭环,着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调解服务。整合资源上求“实”,建立县、乡(镇)、村(居)、网格四级“纵向”调解组织,完善11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1个涉企调解委员会“横向”调解组织,织牢织密人民调解网络。各乡(镇)“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集受理接待、协同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为一体。各村(居)调解室依托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实时提供调解服务、法律咨询、信访诉求等服务,实现矛盾纠纷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工作格局上聚“力”,探索建立对接信访积案化解的“访调联动”、与法院诉前调解相互配合“诉讼联动”、公证参与司法辅助的“公证+调解”等系列机制,建立调处专业团队,吸纳行业部门业务骨干、退休政法干警、“五老人员”、律师及法律服务工作者等组成调解团队。提升质效上谋“新”,选树一批精品点位,以典型带动,以标杆示范,茂林镇“周校长调解室”、昌桥乡“中鑫调解室”、黄村镇“黄小和调解室”、蔡村镇“老强调解室”,各有专长,各具特色。

  加强作风建设,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主动排查消除隐患,常态化摸排区域内矛盾纠纷情况,对排查出来的纠纷提前谋划,早介入、早干预,对症下药,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联合调解为民解忧,注重将人民调解与纠纷现状、群众的预期相结合,劝导双方当事人尝试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法治宣传答疑解惑,在调解过程中开展法治宣传,讲解与案件相关的法律知识,让群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化解纠纷的同时,提升法治意识。消除矛盾握手言和,在调解过程中始终贯彻“和”的理念,引导双方心平气和表达意见,和谐处理纠纷和矛盾,达到握手言和的效果。及时回访稳固民情,对已调结成功的纠纷及时回访,了解案件的处理和协议履行情况,巩固调解成果,提升群众满意度。今年以来,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成功矛盾纠纷1660起,其中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调处1420起,乡镇调委会调处240起。


原文链接:https://sft.ah.gov.cn/zhzx/sxdt/5760519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策法规网 zcfg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