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策法规网!
政策法规网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国家政讯 >正文

司法护航“云果”飘香丨建水:“榴”住产业,“榴”下情

时间:2019-11-13 来源: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浏览量:

  

  你品尝过“云果”吗?

  牛油果的醇厚、人参果的清甜、柑桔的甘甜、蓝莓的清爽、石榴的甘洌……众多的“云果”,每一种都令人惊艳。

  2023年,云南水果产量达1380.88万吨。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长7.6%。

  彩云之南,水果天堂,既得益于与生俱来的优越自然条件,又离不开坚实有力的司法服务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醇化出了“云果”的美妙滋味。

  

  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推出“司法护航‘云果’飘香”特别策划,以司法服务保障水果产业发展为切入点,生动展现云南法院在知识产权保护、法治营商环境构建、推进多元解纷等方面的司法实践。

  第五站,我们来到文化底蕴深厚的建水,一起看看建水县法院的法官们,“榴”给我们什么好东西——

  红河州建水县历史底蕴醇厚,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1.5%。

  时下,建水县南庄镇的石榴园正值大丰收,殷红饱满的石榴挂满枝头,展示着勃勃生机,像极了人们火红的日子。

  酸甜石榴,是建水传统的特色水果,在建水已有3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近年来,建水县依托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持续发展石榴产业。2023年,种植面积达3.09万亩,产量1.4万吨,实现产值7000万元。

  石榴是团结和睦的象征,“石榴籽”,在今天被用来比喻民族团结。

  每逢酸甜石榴丰收季节,当地法院怎样护航“石榴果”?在多民族聚居的建水,当地法院又如何呵护“石榴籽”?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人民法院的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这就是建水县人民法院给出的答案。

  一

  9月27日下午,建水县南庄镇石榴庄园里,火红的石榴犹如一盏盏精致的小红灯笼,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

  微风拂过,石榴微微晃动。看到石榴“招手”,被“邀请”的果农走过来定睛看着它,判断这颗石榴是否达到了可采摘标准。

  “法官们不定期地会来南庄镇巡回审判,到石榴园中进行法治宣传,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查,面对面为我们纾困解难提供司法服务,让我们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我们对石榴产业的发展更有信心了。”建水县南庄镇施家寨石榴合作社果农代表施权一边带着记者在石榴园里漫步一边说。

  “石榴摘了对方又要毁约,损失谁来赔偿?”“我砍自家林地里种的树怎么就违法了?”……村民的不解,是建水县人民法院的法官在办理案件时经常遇到的“灵魂拷问”。

  “我们发现,部分群众并非主观上故意违法犯罪,而是不知法不懂法。如何让普法工作走进群众心间、让群众知法守法?”建水县人民法院法官马婵娟告诉记者,在做好线上法治宣传、线下巡回审判的同时,有的法院干警还会在履职办案和法治宣传中,用方言与群众直接交流,进民族村寨、说民族语言。

  “我们年纪大了,听不懂普通话,之前他们来宣传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内容。没想到法官也会说彝家方言,用彝族话来宣传法律我们就能听懂了!”普法宣传活动现场,一位老人用彝族话说出的朴实赞扬,令法官干警们印象深刻。

  二

  “法官办案,也是将法律规则、民风民俗等多种元素进行熔炼的过程。”建水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永明说。

  最近,该院就通过融汇运用少数优秀民族文化与儒家文化,成功化解一起相邻纠纷案。

  幽深典雅的四合院,是建水古城的特色民居。旧房檐、老墙垣、青石板……这些老式民居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往昔的故事。不过,由于住房条件逼仄等原因,老房的居民之间,也难免产生各种摩擦纠纷。

  

  章阿姨和吴阿姨都是彝族,在老民居相邻而居50余年,两家共用一个天井以及一个利用楼梯间搭出来的不到2平方米的卫生间。虽然空间狭小,但两家关系一直融洽。

  为了改善生活环境,章家在共用天井里搭了一个4平方米的卫生间独用。也正是这个多出来的卫生间,让两家矛盾激化,吴阿姨将章家起诉至建水县人民法院。

  “对于这样一起案件,以一纸文书判决其实并不难,但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甚至可能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考虑到相邻关系纠纷案件的特殊性,该案承办法官多次走访,并联动乡贤人士,运用彝族文化“崇礼尚德”的准则以及儒家文化“以和为贵”的思想,从情理、法理的角度耐心劝说双方当事人换位思考、互谅互让。

  调解过程中,“礼之用,和为贵”“不能使民无讼,莫若劝民息讼”……这些传统文化延伸出的内涵,被承办法官以最贴近群众的视角频频提及。最终,章吴两家就天井卫生间的使用签订了和解协议,吴阿姨撤回了起诉,该案圆满解决。

  这起案件,是建水县人民法院推行“石榴籽” 调解工作法的具体实例之一。近年来,该院立足地域文化和产业特色,持续深耕“儒法结合”多元解纷品牌,充分利用“一村一法官”“共享法庭”工作机制,采取“法官+乡贤”的办案模式,邀请德高望重的民族乡贤参与调解,辅以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说理,推动从源头上减少民族地区诉讼增量。

  “作为千年古城的法院人,我们要时刻聚焦民族地区民事纠纷痛点难点堵点,与各族人民群众心手相牵,让法院工作更多体现在他们的获得感和认同感上。”建水县人民法院法官万宇霆说。

  【联合出品】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云南日报-云新闻客户端

  


原文链接:https://fy.yngy.gov.cn/article/detail/2024/09/id/813686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策法规网 zcfg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