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简介
《书读完了(增订版)》于2017年5月出版,作者金克木,当代著名学者,祖籍安徽寿县,先后任教于湖南省立桃源女子中学和湖南大学、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通晓多种语言,学贯中西,是北京大学“未名四老”之一,著作有《印度文化论集》《比较文化论集》《旧学新知集》等。
金克木先生一代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本书编者从金克木生前约30部已出版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福尔摩斯·读书得间”“读书、读人、读物”三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流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小编荐语
第一次看到《书读完了》这个名字,会觉得与自己终身学习的理念有些矛盾,细读之后方知这是通才学者金克木的读书方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金克木写过很多篇文章谈如何读书治学,该书是对这类文章的汇总整理,作者用毕生的经验,总结出了能把书读完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适合读中国古书,也适合推广到西方经典上,让读者在选择和阅读书籍时,有一些章法可循。
金克木先生认为,“把书读完”首先是要读什么书,每一种文化都有几部最重要的文献经典,它们既不依附于其他书,又是整个系统的知识基础,把中外文化中的这类书通读之后,就可以说是“书读完了”。其次是观其大略,也就是短时间内,对书在知识体系里的定位,对全书的格局形成判断,快速找到最有价值的部分,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也可以理解成是领会主旨、不在细节上过分纠结。第三个是“福尔摩斯”解密法,在书上没有字的地方读出字来,寻找文字背后的潜在关系,有时候需要调动出感性的一面进行想象,有时候需要用理性分析,读出字里行间的含义。
金克木先生对自己读书方法的概括为“少、懒、忘”。“少”指的是我们一生之中看见过的书可能很多,但是真正读懂、读透、值得记住的书其实很少,要善于挑选,善于甄别,少即是多,人生短暂,我们要学会精读,读精。“懒”指的是读书不是苦差事,应该在乐趣的引导下读书,疲倦了,硬读也读不进去,白白浪费时间,不如去睡觉,真正想读书的时候就专注用心,这样才效率最高。“忘”指的是人的大脑不是电脑,不要强求把每个字都记住,要常读常新,那些记住的东西就是我们读书真正的收获。
金克木先生研读了从柏拉图到卢梭的西方哲学,深入学习了梵文经典和中国古籍,把这些古今中外的书都“读完了”之后,尝试着站在世界文化发展历史脉络的高度,对世界文化的三大形态进行了一次客观简要的总结,这就是他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对于读者来说,在“把书读完”之后,还要学会总结提高,用学到的东西构建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对世界的理解。
内容选摘
有可以躺着读的书——大多是文艺之类。这样读书,古名消遣,今名娱乐。这是以读者为主,可拿起,可放下,可一字一句读,也可翻着跳着读。通常认为这不算读书,只是看书。有人认为有害,主张排除。有人认为可以保留。
还有可以走着读的书,可以一边走一边和书谈话。书对读者说话,读者也对书说话。乍看是一次性的,书只会说,不会答。其实不然。书会随着读者的意思变换,走到哪里是哪里。先看是一个样子,想想再看,又是另一个样子。书是特种朋友,只有你抛弃它,它决不会抛弃你。你怎么读它都行,它不会抗议、绝交。所以经典也可以走着读。
——引自:与书对话:《礼记》
语言化为文字,换了符号,成为文本或一本书,又出现了另一个语言符号世界。书本世界不能完全符合口语世界。书本被创造出来以后自成一个世界,自有发展并且限制了进入其中的人。人进入书本世界以后常常通过书本认识世界,和通过语言认识世界一样。这个世界对一个人来说也是可大可小的。它不是一个人单独创造的,也不是人人相同的。
——引自:读书——读语言世界
一本书若满是字,岂不是一片油墨?没有空白是不行的,像下围棋一样。古人、外国人、现代人作书,好像是都不会把话说完、说尽的,不是说他们“惜墨如金”,而是说他们无论有意无意都说不尽要说的话。越是啰嗦废话多,越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是还没有说出来。那只说几句话的就更是话里有话了。所以我就连字带空白一起读,仿佛每页上都藏了不少话,不在字里而在空白里。似乎有位古人说过:“当于无字处求之。”完全没有字的书除画图册和录音带外我还未读过,没有空白的书也没见过,所以还是得连字带空白一起读。这可能是我的笨人笨想法。
——引自:读书·读人·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