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改造陷入“僵局”,监狱民警如何利用亲情力量“破局”
亲情,是一股神奇的能量
一想到它,便能让人感到温暖
给予人力量
是人们心里最恒久的精神支柱
对于在狱内服刑的罪犯,亦是如此
罪犯入监后
由于心理、身份落差大
以及与社会隔离等原因
内心对亲情的渴望和需求
往往更为强烈
监狱在改造罪犯的时候,除了开展一系列法治文化教育活动,对罪犯进行严厉的管教和严格的刑罚执行外,为了提高改造成效,民警们还会紧紧依托亲情会见、家访、亲情电话、写家书等多种帮教方式,发挥亲情的感召力量,从而使罪犯服从管教、踏实改造、知迷途返。
对于罪犯而言,如果说民警的教育是为其筑牢了思想基础,指引了改正方向
那么“亲情”,便是罪犯积极改造、重塑新生的源动力。
因此,亲情帮教是监狱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式,是激励罪犯的一剂良药,为民警顺利改造、感化罪犯注入了催化剂。
会见——激励罪犯积极改造
“警官,我突然有点紧张!”
“没事的,珍惜机会,好好和你妈妈聊聊,告诉她你的变化。”
马上要见到母亲了,七监区罪犯朱兰兰(化名)嘴角微微颤抖,在门口拍了拍衣服,拽了拽衣角,又整理了一下头发,然后跟随民警走进了会见室。
“妈,你们来了。家里一切都还好吧?我最近又得了一个新的改造成绩……”
受疫情影响,这是朱兰兰三年来第一次直接面对自己的母亲。她表现得很兴奋,一拿起电话便说个不停,不断地询问着家里的点点滴滴。短短二十分钟,朱兰兰对母亲说了好多心里话,同时也保证自己一定会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回家。
“女儿,你和以前不一样了,有进步了,一定要听警官的话,争取更大的进步……”在朱兰兰母亲眼里,一向内敛、不善表达的女儿变得懂事了、体贴了。看着女儿的改变,朱母一边欣慰地点着头,一边眼角泛起了泪水。
在监狱的会见室里,有思念的温情,有相见的喜悦,还有悔恨的泪水,更有许多宽慰、鼓励、劝诫、忏悔……这些画面都是深化“亲情促改造”的具体实践。
家访——点燃罪犯新生希望
“警官,我不想治疗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义……”特殊病犯陈芳(化名)自从进监服刑后家里人就没有来会见过她,亲情的断联、内心的悔恨、恶化的病情导致她甚情绪低迷,变得自暴自弃,开始抵触改造和治疗。不论民警平时怎么苦心引导,效果都不甚理想。
陈芳的心结在哪,民警们都清楚,于是决定先与她的家人取得联系。“只要能帮助陈芳和她的家人恢复联系,让她的家人参与到改造中,肯定就可以突破她。”
“她如果缺钱,我们可以给她上账,但是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她,我就当没有这个女儿!”
“嘟嘟嘟……”还没来得及多说几句,电话就被对方挂断。陈芳从小在家人的百般疼爱中长大,父母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以至于在她屡教不改犯罪入狱后,父母失望透顶,拒绝和她再有联系。民警多次尝试与其家人电话沟通都遭到拒绝。
打电话行不通,那就当面沟通,民警们又驱车来到陈芳家中走访。面对民警的到来,陈芳一家显得非常冷漠,也不愿意过多提到这个女儿,她的入狱更是陈父心里的一根刺。
民警们播放了陈芳录制的视频,看着视频里一直在忏悔的陈芳,陈父有些动容,抹起了眼泪,但仍旧表示不愿意再看到陈芳。
“其实陈芳最近病情有点严重,既不配合治疗还抗拒改造,我们怎么和她谈话都没用,她坐牢以后,内心最渴望的其实还是亲情,所以我们才想请家属配合,也是为了让她好好改造……”
民警详细介绍了陈芳在监狱的服刑情况和目前的身体状况,再次劝说陈芳家人协助监狱把陈芳的思想工作做好。
第二天,陈芳的父亲和哥哥来监会见了陈芳。会见室里,久违的家人、亲情的关怀都让陈芳泣不成声。
“警官,谢谢你们,让我见到了家里人,我一定会积极改造的!” 自那次会见后,陈芳在改造中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通过家访,深入了解罪犯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更具体地更清晰地掌握罪犯改造思想负担形成的症结,更有效地对症下药、打开心结,教育罪犯学会审视、学会反省。
电话——让亲情促进改造
“妈,我还有几个月就刑释了,等我出来了,我一定好好做人,踏实做事,自己赚钱来照顾你们……”
罪犯曾永红(化名)在电话里激动地和母亲讲述着刑释后的打算。
初入监的曾永红可不像现在这般积极,当时19岁的她面对漫长刑期,常常暗自抹泪。“罪重刑长、消极低迷、严重缺乏改造信心”等此类关键词时常被民警写在与她的谈话记录中。
为了让曾永红走好改造第一步,管教民警除了经常找她谈话之外,还尝试着联系了她的家人,希望通过亲情感召,帮助曾永红树立起改造的信心和决心。
可无奈曾永红的老家在距离贵阳600多公里的湖南邵阳,曾母告诉民警,她也很想去监狱会见女儿,由于路途遥远和经济困难,她暂时也无法过来。
不能来监会见,民警希望通过亲情电话搭建起曾永红与其母之间的联系。于是帮助她申请到了第一通电话。
“警官,我好久没见到我妈妈了,感觉很对不起她,但是又不知道和她说些什么……”
在电话还未拨通的那一刻,民警发现了曾永红心中的期待、急切与紧张。
“如果道歉实在说不出口,你可以多给你妈妈分享下你改造的进步,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你的悔过。”
于是,自那后,民警时常一边鼓励曾永红给母亲打电话分享改造点滴,一边与曾母保持沟通,邀请她参与到曾永红的改造中,在亲情方面给予支持。
“妈妈,警官和我说‘要把刑期当学期’,我报名参加了自学考试。”
“妈妈,我参加了监区的文艺汇演,表扬还不错!”
几个月下来,曾永红情绪渐渐稳定起来,改造也有了起色。
之后服刑的18年里,虽然曾母来监会见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民警却通过亲情电话,让其母亲一直远程参与对曾永红的改造,在民警的教育引导和家人的鼓励下,曾永红先后获得6次减刑,即将刑满出狱。
一通电话连接亲情,一份亲情促进教育。亲情通话是罪犯在服刑期间与家属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桥梁,也是监狱促进罪犯安心改造、维护安全稳定的重要抓手。
家书——写下忏悔的决心
“今年监狱的‘平安家书’活动要开始了,你们把想和家人说的话写下来,监狱会替你们寄出去。”
听到民警通知后,监舍里罪犯们都纷纷在找纸和笔。而王燕(化名)却独自坐在床角,看着早已翻起毛边的信件,她却一直没有动。王燕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犯罪入狱,与家人有了高墙之隔。
“王燕,我知道你其实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内心也有在忏悔,只是你平时可能说不出口,不过你可以尝试写下来,让家人看到你改过自新的决心。”
王燕入狱后,在悔恨、羞愧等情绪交织下,她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爱与家人联系,即使在亲情电话的时候也是听得多,说得少。因此,民警也常常鼓励王燕多用信件和家人交流。
“对不起,老公,是我的无知毁掉了我们原本幸福的家……”在民警一次次的引导和鼓励下,王燕写下了入监后的第一封信件。
“警官,谢谢你的鼓励,写完信后,我感觉终于轻松了……”王燕把信交给民警手上时如释重负。
书写家书的过程,是罪犯在接受改造后不断反思、感悟的过程,也是一次自我教育的过程,只有想明白错在哪,才能真正做到改过自新。
叩开一扇门,启迪一颗心
监狱将亲情感化融入到教育改造中
不断强化帮教职能
持续发挥教育改造攻心治本作用
使监狱的公正执法不仅有法度
还有温度
原文链接:https://sft.guizhou.gov.cn/ywgz_97/jyjd/202304/t20230411_78996781.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