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6”国际禁毒日 | “毒海”迷途者的“摆渡人”
“吸毒就好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漩涡,不仅让吸毒人员身心受到伤害,也让他们身边的人卷入其中。”这是吴卿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而她要做的,就是帮助吸毒人员摆脱“漩涡”,从“毒海”中摆渡上岸,重获新生。
吴卿是广西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康复训练中心负责人、二级警长,从警20年来,一心扑在戒毒教育矫治上。从一日三餐到教育管理,从生理戒断到心理疏导,她用女性特有的细心、爱心和耐心,去教育、感化、挽救一个个在“毒海”沉浮的迷途者。
以心换心驱散“毒霾”
“儿子,妈妈对不起你,我一定会努力戒毒,争取早日回家。”“妈妈,您放心吧,女儿一定戒除毒瘾,重新做人,将来好好孝敬您……”近日,广西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举办家长会,邀请20名戒毒人员家属代表入所,为他们修复家庭关系。
对戒毒人员春梅(化名)来说,这是一场特殊的家长会。春梅因吸毒留下案底,家人对她疏远冷漠。她在戒毒康复训练中意志消沉,引起了吴卿的重视。
吴卿深知,家人的支持是戒毒人员摆脱毒瘾的最佳动力和良药,她主动给春梅的儿子打电话,告知春梅努力戒毒的现状,同时安抚春梅的情绪,鼓励她端正戒毒态度。经过开导,儿子在家长会上主动拉起春梅的手,母子关系有所缓和。
对于许多戒毒人员来说,最难戒除的就是心瘾。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是戒毒人员复吸的主要原因。
“戒毒要从‘心’开始。”吴卿说,“对待戒毒人员,我们要学会尊重、学会倾听、善于引导,用爱感化,用情挽救。有时候,一句温馨问候、一句贴心交流,都能有效缓解戒毒人员的不良情绪。”
为过生日的戒毒人员送上生日祝福,为家庭困难的戒毒人员提供司法救助,帮助解戒人员调解家庭矛盾……吴卿就像一缕暖阳,驱散“毒霾”,温暖了戒毒人员的心。
科学戒治康复身心
从戒毒教育矫治工作的“小白”,到同事眼中的“多面手”,一路走来,吴卿付出了许多努力。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研究心理学时,吴卿回答:“在帮助戒毒人员战胜毒品的同时,我也在战胜自己,这是一个双向成长的过程。”
吴卿也有自己的“心结”。因父母工作繁忙,她由外婆带大,性格比较内向。成为戒毒辅导员后,她不知道该怎么和戒毒人员交谈,压力很大。
为更好地帮助茫然无助的戒毒人员寻找心灵锚点,重建信心,也为了让自己成长,吴卿开始学习心理学,并将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帮助戒毒人员科学戒毒上。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伤害了你们,希望你们能原谅我……”在家长会上,16岁的戒毒人员小花(化名)哭着与父母抱在一起。
正值青春期的小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吸食了毒品。进到戒毒所后,她仍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吴卿没有直接找小花谈话,而是在训练课堂上让她填写一份问卷,写下生活中开心的事情,以及父母曾为她做过的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小花发现,父母对她的关爱都藏在生活的细节里。
为了尽快找准科学戒治的“突破口”,选准康复训练的“着力点”,吴卿学以致用,反复尝试,根据戒毒人员的不同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法,总结提炼出一套简单易学、务实管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康复训练模式。铜鼓瑜伽、花山壮操、竹竿舞……将运动融入戒毒矫治,更好地锻炼了戒毒人员的体魄。
后续帮扶墙外延伸
解戒人员的后续照管是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吴卿十分注重解戒人员的定期回访,了解她们是否复吸、是否存在生活困难等,并尽力提供各种帮助。
戒毒人员黄某与丈夫离异,女儿因此受到打击精神失常。黄某被强制隔离戒毒后,孩子交由外婆照看。老人生活拮据,无力负担医疗费用,孩子病情日益严重。了解情况后,吴卿与同事积极走访,联系当地社区相关部门,为其申请生活补助。她还通过打电话、发微信等方式,对孩子开展心理辅导,引导其走出阴霾,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为帮助戒毒人员掌握一技之长,重拾生活信心,更好融入社会,戒毒所在充分调研就业形势、社会用工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培训机构项目优势和女性戒毒人员就业意向及性格特点,开设病患陪护、电商直播、收银结算、养生推拿、传统螺蛳粉烹制等培训项目。对受训戒毒人员开展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她们回归社会后创业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戒毒人员韦某参加康复训练,解戒后成为瑜伽教练;戒毒人员阿美参加了病患陪护培训,并取得资格证,解戒后到医院从事重症护理工作……
“熠熠闪烁的警徽,不仅代表着荣誉与自豪,更代表着责任与使命。”吴卿说,“我们拼尽全力,只愿天下无毒!”
原文链接:http://sft.gxzf.gov.cn/zwgk/jdgl/gzyw/t1670415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