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韵荆楚之恩施篇:行走在深山里的法院人
一个背篓一副织布口袋
他们把法庭背到了田间地头
一个信念一腔为民热血
他们把公平正义带到百姓心间
在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中
在溪水潺流的崎岖小路旁
在鸡鸣犬吠的土苗村寨里
在阡陌纵横的芬芳泥土上
那些似曾相识的足迹
那些坚韧不拔的身影
随着四季的循环和岁月的更迭
在这厚重的土地上愈加清晰明朗
鄂渝边区的司法屏翰
“阿姨你好,我参观法庭时发现这地方叫司城路,请问‘司’指的是我们法庭吗?”在法庭开放日活动上,来自活龙坪中心小学的小朋友细心的发现并提问道。
“感谢小朋友提出的问题,这个‘司’既是指的法庭但不只是法庭。同学们知道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吗?这个‘司’最开始指的便是土司,改土归流后土司不复存在。1986年在原活龙坪副司司署遗址附近修建了新法庭,这个‘司’则又代指这里修建的法庭了。”
世界文化遗产唐崖土司城始建于元终于清,曾是周边方圆百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表彰军功,明朝天启皇帝手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相赐。除主城唐崖土司城外,另设菖蒲、活龙坪两副司,活龙坪法庭便是修建在土司司署遗址上的人民法庭。
400多年过去了,土司城昔日盛景早已不在,新时代的春风吹拂过土苗山寨,土苗儿女筚路蓝缕的英雄本色,穿越历史洪波,至臻醇厚,在这片大地上生生不息。
“我们那时候什么交通工具都没有,办公条件也落后,出门靠双腿,蛇皮口袋里装着卷宗和包谷粑粑,一进山就是一天。办案靠双手,为了群众方便,有时候就蹲在田边写文书。”在活龙坪法庭工作了数十年的袁远宽看着法庭的合影回忆着。“你看,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法庭”,他指着一张照片说到。在那个简陋的法庭里,两张桌子一拼,就成了公平的殿堂,见证了无数正义的裁决。
活龙坪法庭地处鄂渝边界,生活条件艰苦、交通极为不便,可艰苦的环境往往铸就不屈的品质,正如烈焰锻造出锋利的宝剑,严寒孕育出傲骨的寒梅,38年来,法庭中的每一名干警,始终坚守职责,有扎根20年的谈志军,26年的袁远宽……他们就如这大山一般,没有多少人知道,一代又一代接棒前行,坚定而沉默,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给予群众坚实的依靠。
“最高人民法庭”
官店镇境属武陵山余脉,地势重峦叠嶂、沟壑纵横、峡谷幽深。官店法庭是建始县海拔最高的派出法庭,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最高法庭”。
“边远、高寒、经济不发达、道路坑坑洼洼。特别是冬天,冰雪大,行车更难,连续几个月缺水吃,电线经常被压断,停电更是家常便饭,官店留不住人。”这是2004年恢复官店法庭的建制,黄志佳被派往官店法庭时,他所了解到的情况。官店的3月,冰寒料峭,银装素裹,没有春暖花开的明媚,也没有春风拂面的温柔,他的思绪就如这苍茫白雪,一时不知道是啥滋味。既来之,则安之,随着诸事安顿,“最高法庭”干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审判工作开始了。
他们记得那个辗转数省的务工人员,因拿到赔偿款放弃了轻生的念头;记得为了排除建设妨碍,在争议现场连续15天的蹲守督促;记得为了化解一起长达28年的土地争议,苦口婆心的劝说;记得在自力更生建设法庭的繁忙日子里,一天办结7案的奇迹……
官店的恶劣天气里,让黄志佳在一次巡回审判的路上摔得遍体鳞伤,乃至今天脸上还留着一道深深疤痕,他从未抱怨,也从不喊苦,正如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名记者的感慨:“用自己的良知守护着法律的底线,脚踏实地、忠于职守的法官们应当受到所有人的尊敬。”
时光变迁,物换星移,但特殊的地理环境改变不了,不少当事人诉讼一起案件要徒步、转车,辗转几十公里,翻山越岭才能到达。“官店这个地方山大人少,大部分年青人都在外务工,留守老人儿童较多,他们对于网络操作也不是很熟,每到冬季道路结冰,百姓想要出山都是难事,所以基本上我们都在巡回审判的路上”。刚来的官店法庭负责人廖德胜是从前任庭长口中听到的这句话。“这里的每座山每一村,我和同事不知道走了多少次……”廖德胜看着已经收拾完毕的书记员,笑了笑,拿起了国徽,迎着朝阳,驱车进入了大山。
大山深处的法官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纪录片《山区法官》就是讲的我们陈庭长。”宣恩李家河法庭新任庭长黄微介绍到。“陈庭长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指导人民调解先进个人’等国家、省、州级以上各类荣誉30余项,我们一直以他为榜样!”
陈升霄是半路出家的司法人,中文专业毕业后当了5年教师,后转行当上了法官。他出生在山区贫寒家庭里,在亲人朋友的帮助下,才顺利完成了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当上法官之后,更坚定了他恪守初心、回报父老乡亲的夙愿。
2005年5月,他刚到晓关法庭就收到一个案件:当地桐子营福利院的一位五保户老人,已经94岁,在生命弥留之际,却要起诉亲侄子霸占自己的寿棺。因老人行动不便,老人的侄子又住在大山深处,他决定去当事人家里开庭。于是他扛着国徽,绕着蜿蜒崎岖的山路爬了20多里,到达之后,进行了简易开庭。最后,在陈升霄的耐心劝说下,侄子想明白了,当天下午主动和村民一起将寿棺抬至福利院,归还给了老人。
这件事时刻烙在他心上,让他明白:村里的纠纷往往需要更多的同理心和耐心,因为它们牵扯的是世代相传的关系,把一个案件办好,不能只用法条、一判了之,而是要将心比心,用一片赤诚之心,才能换取当事人的认同、理解和支持。
2021年下半年,陈升霄忽然感到视力明显下降,放不下工作,他一直无暇顾及,直至一年后,在爱人的催促陪伴下,去医院检查,才得知视力下降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白内障,需要及时手术。手术顺利完成,出院后的当天下午就回到了工作岗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似民间疾苦声”。走山串户,维护正义,惠及百姓,向死而生,已成为陈升霄法官生命的形式。
在基层法庭一待就是数十年,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把他34年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恩施少数民族地区的法治事业。“我将我的青春奉献给了家乡的法治建设,我不后悔,因为为民司法、无私奉献才能拓展生命的宽度和长度。”陈升霄说到。如今,虽然告别了法庭,但他仍不忘用自己的故事鼓励着那一个个“曾经的自己”。
他会别出心裁给刚入职的干警庆祝生日,会在巡回审判的疲惫中说一两个冷笑话,会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办案方法如数教给全庭干警,在干警有困难的时候也会第一个出现。他随时教导着年轻的干警:勤勉工作,为民司法、勇于担当、不负韶华,这是我们对大山司法人使命的承诺!
恩施是一片特殊的土地
在这里居住的土苗儿女
以其独特的魅力和
坚韧的精神而著称
恩法人在工作中
展现出的不屈和毅力
正是这片土地赋予
他们的不凡品质
对法律的忠诚
对人民的赤诚
对司法事业的热诚
如土苗山歌一样
在山间溪谷里,宛转悠扬
它在过去回荡
在现在回响
在未来回旋
承载着恩法人世代的传承与期盼
是一曲永恒的歌谣
在时间的长河中
永葆司法初心
传递法治力量
原文链接:http://hubeigy.hbfy.gov.cn/article/detail/2024/10/id/8141961.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