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画里话“枫桥”
江苏淮安,一代伟人周总理的故乡。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智慧的淮安人民创造了一种生动的民间艺术——博里农民画。峥嵘岁月,他们用画笔传颂红色故事,走进新时代,他们继续用画笔歌颂着腾飞的故事。近日“全国青年文明号”淮安区人民法院车桥人民法庭收到来自博里农民画家赠送的几幅农民画,画作以法庭干警深入排查纠纷,参与诉源治理为背景,用生动的笔触书写着解纷故事,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乡村新“枫景”。
画卷一:前端解纷保障生态芡实产业发展
车桥镇是省内最大的芡实生产基地,芡实种植面积3.3万亩,“车桥芡实”被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列入“百优乡产”推介名单。车桥法庭主动对接政府产业政策,为生态芡实产业提供司法护航。2024年1月份,法庭干警在纠纷摸排中发现,卢滩村有24户村民通过村委会将土地集中出租给芡实生产企业,因未能及时获取土地租金,双方发生纠纷。该起纠纷涉及面广、人数众多、化解难度大,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对当地芡实产业的发展将带来不利影响,法庭一方面要保障村民获取租金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护航生态芡实产业健康发展,经过深思熟虑后,车桥法庭庭长王雷明专门组织了一个审判团队投入到前端解纷之中。起初纠纷调处并不顺利,村民纷纷要求将所欠租金一次性支付,否则将收回土地,而芡实生产企业一时无法筹足租金,双方相持不下。临近年关,村民们情绪更是异常激动,为了安抚村民的情绪,王雷明一方面与所在地党委政府沟通,通报相关情况,责令芡实生产企业向村民书面承诺付款期限,一方面带两名干警与24户村民分别交流,最终三名法庭干警连续两天与24户村民设身处地的交谈,村民最终同意分期支付租金,随后法庭指导当地调解委员会制作调解协议,2024年2月初,车桥法庭对24份调解协议予以司法确认,赋予协议强制执行力,如今芡实生产企业已按协议支付了全部租金,纠纷得到了实质化解,保障了芡实产业的健康发展。
生态芡实产业作为本地生态农业的一张名片,年产值2个多亿,创造就业岗位千余个。为保障“车桥芡实”做优做强,法庭在芡实专业合作社设立“流动解纷点”,将芡实行业纠纷列入法庭“半小时解纷圈”重点防控,嵌入式、多节点护航芡实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效果,截止2024年9月,车桥芡实诉讼案件零发生,纠纷前端化解率100%。
画卷二:实质解纷服务乡村公共空间治理
车桥镇丰年村是全国扶贫工作先进村、江苏省乡村文明示范村,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走在全市前列。2024年8月份,承包该村35户村民土地种植花木的孙某突然不知所踪,经多方联系无果,一方面是拖欠两年多的承包费未能给付,另一方面是当地村居推进土地整合的空间治理目标无从着手。面对几百亩无人问津的花木,村居干部无计可施,村民更是不知所措。融合法庭派驻法官陆伟和法官助理凌志文在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对接该村居干部和网格员了解案件情况。因孙某的电话停机无法联系,
陆伟和凌志文到派出所调取了孙某的户籍信息,又经关联案件比对发现孙某在本省其他法院也有诉讼案件,并由此获取孙某新的联系方式。法官助理凌志文先后十多次与孙某电话联系,并到孙某户籍地江苏泰州做调解工作,孙某最终同意调解解决双方纠纷,分期支付土地租金。目前土地已经交还35户村民,并由村集体纳入“小田并大田”的乡村空间治理规划,纠纷得以实质化解。
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是党委政府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为了保障党委政府公共空间治理取得实效,车桥法庭主动作为,提供全链条、跟踪式司法服务。2022年以来,车桥法庭先后协助流均镇、朱桥镇、石塘镇实质化解涉乡村空间治理的农业承包合同、渔业承包、土地租赁纠纷案件90余件,化解成功率近80%,协助收回土地、水面4900多亩,有力保障空间治理取得实效。
2024年6月,车桥法庭针对空间治理中发现的问题,向淮安区农业农村局发出司法建议并获得回函。目前农业农村局已经在全区层面开展相关问题专项治理,对土地、水面流转过程中不规范行为开展专项清理,有效降低类案发生率。
画卷三:多元解纷护航法治营商环境建设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施河镇是全国最大的教备产业基地,集聚教备企业100多家。为优化教备企业营商环境,车桥法庭对接施河镇教具产业商会,对12家龙头企业提供“跟踪服务”,开展“啄木鸟式法律体检”取得良好效果。
2024年7月份,车桥法庭接到施河一规模教具企业请求,因涉及外省的一笔大额货款无法及时收回,企业资金链断裂,工人工资无从着落,有22名工人与企业发生纠纷。车桥法庭启动“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联系施河镇教具产业商会和施河镇教备专业调解委员会,由融合法庭派驻法官徐朝霞、王梦韦现场指导解纷,并第一时间向当地党委政府通报了相关情况。两名派驻法官与22名工人进行一对一面谈,经过多次交流,职工们表示理解企业的困难,同意分期支付工资,放弃其他主张。在产业商会及专业调解委员会的协调帮助下,由另外一教具企业分期向该企业出借资金用于化解纠纷,现该教具企业与职工之间的纠纷已妥善化解,货款也在逐步回笼中。
近年来,车桥法庭通过实地访企问需,发现很多小微企业规章制度不全、风险防范不足,向10多家小微企业靶向发出“合规建议”,开展“专人专线”服务,护航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在企业摸排中,法庭为经营困难的9家企业提供“跟进服务”,及时“把脉开方”,企业经营逐步向好。2023年以来,法庭走访辖区企业40余家,开展法治宣讲12场,帮助企业完善规章制度9个,法庭新收涉企案件同比下降近30%。
淳朴的农民画描绘着乡村新“枫景”,法庭干警深入一线、挥洒汗水、化解纠纷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车桥法庭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做实“抓前端、治未病”,推动完善源头预防、非诉化解、多元解纷的治理链条,切实将纠纷消解于萌芽,化解于前端。
原文链接:http://www.jsfy.gov.cn/article/101323.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