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策法规网!
政策法规网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周末青简 | 一个少年的来信

时间:2019-11-13 来源: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浏览量:

  

  

  “小王,最近学习和生活怎么样,都还顺利吗?”

  “谢谢您,周法官,多亏了您的耐心和帮忙。爸爸和妈妈的隔阂化解之后,我心里轻松很多。马上高三了,我的成绩因此也在慢慢上升了。”

  “那就好,好好冲刺一下。希望明年你能考上心仪的大学,有什么事可以给我打电话!”

  在埋头赶写判决书的一个晚上,我想起了这位曾经给我写信的少年,便给他打了个电话询问最近情况。

  这一切,要从一封特别来信说起……

  

  “尊敬的法官,想请您把这封信告知我爸妈,请不要以爱的名义再来伤害我。我虽然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但请给我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去年年底,在办理一起涉房产纠纷案件时,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当事人孩子的手写信。正是这封信,最终打开了当事人的心扉,原本的诉讼僵局迎来转机,一场延续四年衍生七场官司的纠纷终于画上了句号,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房产纠纷案件。我收到案卷进行阅卷时,“亲属关系”“矛盾旷日持久”“离婚纠纷”等关键词不断出现在眼前。我感觉案件着实有些棘手。

  本案中,原告是李某,被告是王某和周某,李某是王某的表哥,周某是王某的前妻,原告要求二被告共同返还代付的购房款本息共计33万余元。

  我通过检索关联案件发现,从2019年开始两被告的夫妻关系恶化,双方之间就离婚财产分割纠纷发生诉讼,还与亲戚之间就产权争议、排除妨害纠纷等先后进行了多起诉讼。李某与两被告之间的财产纠纷诉讼历经一审、二审、再审,持续时间长达三年。而我承办的这件案子,则是财产纠纷案件衍生的新诉讼。四年时间,七场官司,当事人之间都有着血亲或姻亲关系,为何会走到“对簿公堂”这一步?

  带着疑问,我组织了双方当事人第一次开庭调解。庭审中,被告王某对原告李某提出的诉求没有异议,而被告周某与原告李某的争议却很大。同时,被告周某也针对被告王某提出了不少意见。根据审判经验,我从庭审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中意识到,本案件主要矛盾不在原告与被告之间,而在被告周某和被告王某之间。

  找准了主要矛盾后,我决定先做做两被告之间的工作。庭后,我通过电话与双方当事人分别进行了几轮沟通,试图劝说他们放下隔阂。但是,两被告之间因婚姻关系破裂,彼此积怨太深,关系非常之僵。而原告与两被告之间也因为长久以来官司对峙,信任早已消失殆尽。三方矛盾交织缠绕,案件调解收效甚微,一时陷入僵局而难以推进。

  眼看本案审限一步步逼近,当事人之间没有任何破冰希望,我也打算放弃调解,准备草拟判决初稿。就在这时,我收到了这封来信,是两被告的孩子——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写来的。

  

  “尊敬的法官,您好,我现在过得很痛苦,高二是分水岭,学习任务重,我压力很大,爸妈闹离婚、争财产持续了很多年,这些年,我夹在中间,痛苦不堪……”

  “我几乎是在父母争吵声中长大的,我内心一直很痛苦,没人理解我,好想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爸妈之间相互指责、抱怨、谩骂……近些年的痛苦,来自父母之间为婚姻、为家庭、为财产无休止的纷争夺利……”

  整整三页手写信纸,写满了父母“打官司”给他带来的痛苦。亲人反目,打官司结下的“梁子”波及到了孩子,造成了孩子的成绩直线下降、失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现在,孩子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很糟糕。

  “这么多年,为了争夺财产,打官司结下的仇恨是不是也记恨在我的头上,这就是你们为了我好,给我留下的财富吗?”少年在信中发出无声地“呐喊”。

  孩子的“呐喊”,一声声敲击在我心上。为了孩子,我想再努力一次,希望能够修复孩子父母间的关系,让身处“旋涡”中的他不再困扰。在孩子的同意下,我以这封手写信为中心,重新制定了调解策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单独约了两被告在法院的家事调解室进行沟通。这场“调解”很特别,我没有像往常一样从双方各自的利益出发做劝解工作,而是和他们话起了家常,聊起了孩子的成长,聊起了不幸的婚姻给孩子的影响,聊起了爱孩子的父母应该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教育疼爱子女。

  

  “小孩很懂事,你们应该真正听一下孩子的心声。”我把信递给了两被告。

  “打着爱我的名义打官司多年,伤害了很多亲人,造成的后果,无法用金钱弥补。”“我想问爸爸妈妈,这些年来,你们累吗?”小孩在信中写道。

  ……

  孩子父母拿着信件,面露惭色,沉默不语。

  “俗话说‘千金抵不过家和万事兴’,你们想给他的,未必就是他想要的。在孩子眼里,相比通过不断诉讼所争取到的财产,安静温馨的家庭环境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更重。”我紧接着说道。

  孩子母亲周某泪眼婆娑,抹着眼泪问我:“周法官,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难道我真的错了吗?我该怎么做,孩子才能开心起来?”

  “孩子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了。该怎么做,你也有想法了不是么?听听孩子的声音,遵循你的内心就可以了。”

  孩子母亲紧紧攥着手写信,主动且坚定地表示“法官,我不想继续诉讼了,我愿意把房子还给表哥(原告)”。孩子的父亲王某也给了我同样的答复。

  “这些年,我们俩争来争去,实际上谁也没有讨到好处,还把亲戚们都得罪了,亲人成为了仇人。”

  “是啊,都说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可谁知,我们却忽略了孩子的现在。日后,我俩不争了,给孩子一个平安幸福的家。孩子好,我们才是真的好。”

  

  孩子父母握手言和,有商有量地安排着孩子的生活学习计划。我想,我应该没有辜负孩子的期待。

  双方父母与亲戚之间“无休止”的官司就此落幕,他们将重心都转移到孩子的成长上,孩子母亲特意送来锦旗。锦旗的背后,我猜应该会有少年的灿烂笑容吧!

  枝叶关情,念兹在兹。平凡的“小案件”牵系着不平凡的“大民生”,找到化解纠纷的“钥匙”,打开当事人的“心门”,情同此心、可抵万难。

  


原文链接:http://hubeigy.hbfy.gov.cn/article/detail/2024/10/id/8167063.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策法规网 www.zcfg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