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策法规网!
政策法规网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资讯速递 >正文

感受奋进力量 激励忠诚担当——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纪实

时间:2019-11-13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 作者:佚名 浏览量:

  

  今年以来,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锐意进取、担当作为,着力锻造过硬队伍,涌现出一大批对党忠诚、司法为民、敢于斗争、务实奉献的先进典型。9月24日,自治区司法厅举办“强国复兴有我——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先进事迹报告会”。全区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典型代表巴彦淖尔监狱生活卫生科副科长马旭璋、包头市九原区司法局沙河司法所所长赵雪枫、五原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科科长武巴力胜、乌兰监狱职工韩冰、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司法所所长贾弘波、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大队长李丹丹、伊金霍洛监狱纪委书记苏志华、超伦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永强八位同志,用朴实的语言、真实的事例、真挚的情感,讲述了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感人故事。希望全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和广大司法行政干警向英雄模范学习,学习他们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冲锋在前、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恪尽职守、实干担当的敬业精神,深刻汲取榜样力量,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树立起内蒙古司法行政干警担当作为、晋位争先的良好形象。

  

  关键时刻站得出来  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巴彦淖尔监狱生活卫生科副科长 马旭璋

  

  

  今年是我从警的第九年,九年的体会化作一句话,这就是: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因为我们是人民警察!

  2023年3月,巴彦淖尔监狱建设进入攻坚阶段,我被任命为监狱工程推进组组长。工程建设特别是监狱警戒设施、狱政设施建设的要求非常复杂、作业面分散,施工难度很大。接到任命后,我开始每天盯在施工现场,对接施工单位、监理、解决工程推进中的各种问题。抽空还要去住建、消防、供水、供暖等单位协调跑手续,给住建、消防等部门写申请,准备各种资料。好不容易到了休息日或节假日,我也主动和领导说:“我家在本地,我可以值班,让家在外地的民警回家好好休息一下。”

  去年年底,按上级要求收押服刑人员的前一周,执勤武警部队提出,大墙上的武警巡逻道距离高压电网太近,有重大安全隐患,需要立即整改。但是申报改动周期长、难度大,势必影响监狱按期投入使用。面对困难,我没有推拖等靠,带领组内成员上围墙、量高度,查阅资料了解高压电网最小安全距离,咨询电业局专家探讨解决方案。最后,在科学数据支撑下,将需要调整改动电网的长度由近两公里压缩至26米,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施工,确保了监狱如期投入使用,巴彦淖尔监狱也在全区司法行政系统率先实现了“半拉子”工程盘活、销号等任务。

  监狱投入使用后,大部分警力下沉监区,只留下我一个人默默坚守着监狱生活卫生科的岗位,承担着管理全狱刑人员的医、食、住等工作任务。每天还要下监区检查伙食供应、内务环境、设施设备情况,然后回办公室完成各种手续台账的登记审批。一个人满负荷忙一周、一个月没问题,但半年的独自全负荷运转,体力、心理、精神压力实在太大了。尤其是每个月收押新刑人员的那些天,最少都在奔忙行走两万步以上。但是我想,我们入警时的铮铮誓言不是说着玩儿的,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关键时刻必须站得出来。我相信,我们所有监狱人民警察面对困难时都能勇敢站得出来。

  但今天在这里,我还想说,在人民群众面临危险时,我们所有监狱人民警察也一定能够豁得出去!

  2024年6月5日上午,我到巴彦淖尔市医院采购服刑人员药品,11时左右我在警车内整理票据,突然玻璃窗传来急促的“砰砰”声,我一扭头,一名男子对我大声求救称:“警官,警官,快救救我,有人要杀我!”我立即推开门下车,顺着他手指的方向,一名男子举着一把长砍刀朝我们这边飞速冲来。我侧身一步把求救男子拦到身后,举手指着持刀男子大喊一声:“把刀放下!”听到我的警告后,他不但没停步,反而怒气冲冲继续向我们靠近。

  当时正是要下班时分,停车场附近涌来不少群众围观,我担心激怒他会造成现场失控,于是我迅速镇定下来,对持刀男子说:“大哥,您看您多大岁数了,因为什么事情拿刀砍人,值得吗!”持刀男子停顿了一下,举着刀说:“我俩因为点小事他就不停骂我,我这么大年纪了被他辱骂,我受不了就要让他付出代价!”此时,周围的群众越聚越多,圈子越围越小,我心里想,不能再等了。趁他再次跟我说话的时刻,我缓缓向他靠近一步,瞅准时机一拳击中他的手腕,砍刀落地的瞬间,我冲上去用双臂紧紧把他抱住,用脚踩住地上的砍刀,并大声呼喊医院保安,让保安将地上砍刀赶紧拿开,同时示意求救男子马上报警。在等待公安民警的时候,持刀男子还在拼命的反抗,我用尽全身力气紧紧的控制他,并对他说“我是巴彦淖尔监狱民警,现在命令你配合,不配合将对你采取强制措施”,持刀男子听到我的再次警告后情绪稍有恢复。就这样一直控制住他等待了几分钟后,派出所民警赶到现场,我在与派出所民警对接了事发过程后派出所民警顺利带走了持刀男子。一场危机结束了,现场群众纷纷鼓起了掌,有的群众向我竖起了大拇指,还有的群众高喊:“人民好警察好样的!”

  事后经了解,两人只是因为停车原因产生了口角从而引发持刀追砍事件。但救人现场,围观群众喊出“人民好警察好样的”那一刻,我的内心还是被深深震撼了,一种人民警察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想,面对危险时能遇事沉着,有效处理,这不正是自治区司法厅开展的“实战大练兵”和监狱管理局“教学练战考”一体化实战练兵的收获吗!这不正是巴彦淖尔监狱加强“政治可靠、担当作为”民警队伍建设的结果吗!

  还记得巴彦淖尔监狱领导和民警一次外出执行任务时,也曾勇救落水群众。更记得,我们的战友、用生命践行铮铮誓言的呼市第二监狱民警丁为民,三次冲入火海勇救被困儿童的乌兰监狱职工韩冰,他们都是我们身边值得学习的榜样。

  夺刀救人的事情经媒体报道后,司法厅、监狱局领导表扬了我,还号召全区监狱系统民警职工向我学习,让我再次感到了内心的震撼和精神的激励。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从警九年收获的体会:关键时刻能够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能豁得出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顽强的作风,把自身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积极工作的强大动力,担当作为,履职尽责,为内蒙古司法行政系统再争荣光、再立新功!

  铺就“新生路”  当好“摆渡人”——包头市九原区司法局沙河司法所所长 赵雪枫

  

  

  我们居住的社区有这样一些特殊的人,他们虽然是服刑人员,但在遵守相关监督管理规定的前提下,被允许在社区内生活和接受矫正。所以社区矫正,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监狱”。而社区矫正工作者就像摆渡人,将想要过河的人送到彼岸,不同的是,我们不仅摆渡的是人,更摆渡的是一颗颗苏醒的心。

  沙河司法所辖区居住人口87000多人,人口基数大,每年在册的社区矫正对象占九原区在册社区矫正对象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多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12字的“摆渡诀”:“闻其声”“见其人”“知其行”“慰其心”。

  2020年8月,沙河司法所接收了一位女性社区矫正对象王某,她因贩卖毒品罪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四年零六个月,又因患尿毒症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

  第一次见到王某,她一脸绝望的神情,经验告诉我:遇到难题了。果然,在矫正监管中她不按时签到,甚至擅自离开规定活动区域。当依法给予她训诫时,她眼神呆滞、有气无力:“赵所长,我就是凑乎活着,活一天算一天了,不用对我上心了。”那一刻,我似乎眼睁睁看到一个生命正在陷入黑暗之中,连一丝挣扎都没有。

  接连几天,我都无法忘掉王某垂头丧气的样子,我决定先找心理咨询师帮帮忙,并一再叮嘱,她有任何变化都要细致告诉我们,以便更好安排帮扶措施。遗憾的是,一次、两次、三次,心理咨询师也产生了挫败感。

  我不甘心,向上级汇报,为她递交了延期提交病情复查三个月的申请,并加大了对她关注与引导的密度。每天,只要发现她没签到就立刻提醒,在我和她的聊天记录中满屏都是“今天还没签到呢,记得把到签了。”有时候,王某身体不适无法来司法所报到,我和同事们就上门走访。她病情特殊,我依法为她免除了公益劳动。每当到了提交病情复查的法定期限,我和同事就一起领她到指定医院进行检查,四年来,寒来暑往从未间断。我还时常提醒居住在临近旗县区的她的女儿领着孩子来看望她,让她感受到亲人还惦记着她。社区居委会负责人和网格员也时时关注着她的动态。每年春节前,我都想办法为她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

  一天,心理咨询师喜悦地告诉我,王某肯和她说一些心事了。我渐渐注意到,王某的眼神不再空洞,脸上平静温和了很多,她开始理性看待服刑和疾病,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了悔恨感,从“我就是凑乎活着”转变为“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想活下去。”

  王某的转变,是四年坚持的结果。从量变到质变,再到不断地质变,总需要一个过程。我体会,只要秉持铺就“新生路”、当好“摆渡人”的使命和职责,让社矫对象在“高墙外”涅槃重生,回归幸福家庭,重新融入社会,是能够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

  如果说社区矫正是一种“管理”,那么人民调解则是从“服务”的角度,为群众提供有效的法律帮助。

  我在辖区曾调解过一起这样的纠纷。68岁的居民李某某在当地民营医院替外甥女排队就医时,突然倒地不起,经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家属与院方发生激烈争吵,双方纠纷一直闹到到办事处。

  办事处委托我出面调解,死者家属情绪激动,索赔60万。医院表态,院方无关,不予赔偿。我一时犯了难。

  静下心来,我慢慢捋清了工作思路。我调取了事发现场监控录像,查阅了李某某在猝死前曾在医院留下的就医情况、身体状况,事实清楚了:李某某生前患有心脏病,猝死前十天因身体不适在医院就诊过,当天排队时和工作人员曾发生争吵,倒地后医院及时给予了抢救,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问题调解的焦点也明确了:一是李某某死亡责任如何划分;二是家属的索赔数额是否有法律依据。

  就这样,我把我的思路耐心讲给双方,得到了双方的认可。同时,我运用“面对面”“背对背”、换位思考、角色转换等工作技巧,向双方解释相关法律规定,分析具体责任,强调医院第一时间采取了救治措施,但管理和沟通方面也存在不足,向死者家属说明索赔数额靠的依据,而不是情绪。多轮耐心细致的调解,家属的诉求从60万降到30万,我趁热打铁,最终说服医院方一次性向死者家属支付补偿金15万元,双方对调解结果表示满意,一起人命纠纷就此得以化解。

  近年来,在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中,我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大了辖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努力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村),大事不出街道,矛盾不上交。今年上半年,街道、社区(村)两级调委会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90件,沙河街道调委员会被司法部评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我本人被自治区司法厅评为“优秀人民调解员”,被司法部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铺就新生路,当好摆渡人”,这是我的使命与追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让社区矫正对象在这里找到未来的新生路,从这里渡过人生湍急的大河,努力把司法所打造成老百姓信得过的基层法治建设的优秀前沿阵地。

  用心、用情、用法帮助吸毒人员迈向新生——五原强制隔离戒毒所教育矫治科科长 武巴力胜

  

  

  从2001年9月踏入工作岗位,二十三载春秋,我始终工作在戒毒工作一线,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故事。

  五原戒毒所的所歌是《造就新人的地方》,每当哼唱起“我们播种人生理想,我们放飞心中希望。”这句歌词的时候,我总是思绪万千:戒毒人员不也和我们一样吗,他们也多么想播种理想、放飞新的希望啊!

  作为戒毒人民警察,我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法律的威严,也是人性的救赎、理想与希望的救赎。每天面对那些深陷毒品泥潭、渴望重生的灵魂,我们的职责就是要用心、用情、用法,去点亮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灯,帮助他们迈向新生。

  这一年,所里新收治了一名特殊的戒毒人员郭某。入所前他为逃避打击,竞将一根铁丝吞进肚里。一进来他就抵触管理,拒绝参加所有戒治活动,并且绝食相抗。我马上查看了诊断报告,铁丝约12厘米长,位于空肠后壁,已经粘连包裹,而铁丝的一端,紧挨空肠动脉,一旦穿孔刺破血管,就会危及生命。经紧急研究,我们决定立即对其单独管理、攻坚谈话。

  艰难的交流开始了。一个小时,三个小时,五个小时,我们都很累了,但依然急切地希望找到打开他内心枷锁的那把钥匙。整整八个小时了,大队广播里突然传来“女儿躺在我怀里”的一句唱词,我心里一动,轻轻问他:“你家里孩子谁管呢?”他怔了一下,看着我欲言又止。这一细微变化,让我看到了一束光,我心里暗想,攻心的突破口有了!

  这时,已绝食八个小时的郭某情绪低落,医学常识告诉我,空腹时肠蠕动会加速,异物穿孔的风险也会增加。我们立即联系了公安办案民警,这才得知,郭某的妻子也在戒毒,三岁的女儿寄养在哥哥家中。

  我明白了,对女儿的牵挂,是郭某心中最大的痛。接下来的谈话中,我不时提起他的女儿,并耐心分析异物穿孔的危害及不服管理的后果。郭某终于被打动了,同意接受手术。手术前,我们特意安排了他与女儿通话,女儿刚问了一句:“爸爸,你去哪了?”他的眼泪就止不住涌出眼眶,深藏的父爱开始蔓延,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

  康复后的郭某,在大队民警的共同帮助下,表现积极,为人多了一份和气,脸上也出现了笑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希望。

  吸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是极其严重的,也会随时导致情绪的变化,工作中不容有一丝的松懈。我深刻的体会是:不仅要化解他们的心结,也要疏导他们的情结。

  这一天,一阵急促的呼叫声传来:“教导员,有人撞玻璃了!”职业的本能让我迅速冲出办公室。警报器的滴滴声在走廊急促回荡,值班民警小高“快叫大夫”的呼喊声,从洗漱间急切传来。跑到现场,眼前的情景令我震惊:小高跪在地上,一只手按着苏某的腹部,鲜血正从指缝间溢出,苏某光头上几道口子也在不断地往外渗血,洗漱间的玻璃碎了一地。

  随即赶来的医生检查着苏某的伤口,他的腹部被玻璃划开一道长约10厘米的伤口,紧急止血后,被抬上救护车。经过急救,苏某脱离了危险。伤情稳定后,苏某的交代让我又一次震惊了:原来仅仅是因为没有按时收到家里汇款,他便想不通,感觉已被家人抛弃,悲观绝望的情绪在那么一瞬间就爆发了,不管不顾地用尽全力撞向了玻璃。

  苏某妻子急匆匆赶到医院后,一边数落苏某的冲动,一边解释没有汇款的原因。苏某惭愧地对我说:“给你们添麻烦了。”陪护过程中,他一再强调自己患有丙肝,让我们注意安全和他保持距离。我看得出来,他内心有了后悔和歉意。 

  这是积极的态度、转变的苗头。

  我们坚持为他打饭、端水、搀扶,细心看护。苏某和我们聊的也越来越多,慢慢打开了心扉。从医院回所后,我们几乎每天都和他谈话,他的情绪日渐好转。在一次日常巡查中,我发现苏某腹部预防切口疝的束缚带不见了,一问才知,他因担心束缚带会给大队带来安全隐患,就悄悄扔掉了。这让我们喜出望外,他懂得为别人着想了。完全康复后,我们鼓励他发挥种菜特长,参加蔬菜种植,他得心应手,成为了劳动积极分子,收获的蔬菜让他有了自我价值的实现感,大家的赞叹让他感到了快乐。

  2020年以来,我们积极推动戒毒职能向社会化延伸,建立了多方联席会商机制,强化了社区戒毒人员和康复人员的回访工作。

  一次回访中,派出所反映:社区戒毒人员张某近期与吸毒人员有接触。这立即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张某因吸毒曾被强制隔离戒毒二次,母亲患有精神分裂症,弟弟智力低下。家庭的重担、微薄的收入、艰难的生活,让张某悲观厌世,逐渐萌生了吸毒麻痹自己的想法。了解了这一特殊情况后,我们立即与属地镇政府、派出所、村委会召开联席会议,研究帮扶救助方案,寻求法治层面的帮扶依据。经过45天的奔忙努力,专门针对张某的帮扶方案全部得以兑现。如今,张某将土地承包了出去,做起了二手车生意,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每一份坚持,都凝聚着对生命的尊重与期待;每一次成功,都见证了人性与希望的光辉。新时代新任务,在教育挽救戒毒人员的征途中,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用法,全力挽救一个个迷途的灵魂,照亮吸毒人员的新生之路,为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贡献戒毒人民警察的坚强力量。   

  危难时刻伸援手  火灾无情人有情——乌兰监狱职工 韩冰

  

  

  时光的长河缓缓流淌,生命的星辰熠熠闪烁。2024年6月25日傍晚,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件事情,如同我人生天空中的一颗星辰,永远闪耀在了我记忆的苍穹。

  那日下午,我与妻子接孩子回家的路上,突然耳边传来巨大的爆炸声。我心头一紧,循着声音的方向望去,一股几米粗的黑烟从一小区楼房中冲天而起。我扭头对妻子说了句:“出事了,我得去看看”,就迅速朝冒烟处奔去。眼前的情景令人惊颤,滚滚浓烟和烈火正从楼房窗口汹涌喷出,我的眼前已聚集了上百围观的群众。我奋力穿过人群靠近楼房,突然,旁边响起一个妇女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快救救我家孩子,我家孩子还在三楼,谁能救救他。”我的心咯噔一下,不知哪儿来的勇气和力量,只觉得血液瞬间涌上了头顶,大声说了句:“孩子在哪里,我上去!”就箭步如飞朝着着火的单元门奔去,孩子的母亲也随我跑进楼里。

  刚进入爆炸发生的二楼,热浪和浓烟就如猛兽般席卷而来,好像火在你的脸上灼烧的感觉,炙烤得让人几乎无法呼吸。此时,二楼的防盗门因为爆炸横在了楼梯口上,我尝试着用手去推,可门已经被烧得滚烫,仿佛一块炽热的烙铁。我用脚使劲踹开一条狭窄的缝隙,侧身爬上了三楼。找到被困在三楼家中的女孩儿时,她被惊吓得正瑟瑟发抖,我来不及说一句话,紧紧抱起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从火场中冲出来。惊魂未定的小姑娘喘着粗气说:“叔叔,我家对门还有一名男孩也被困在家里。”我没有片刻迟疑,再次冲进了火场。

  这时,火势已经进一步扩大,楼道中的水管已经被烧得通红,似乎就要融化了,地面也变得滚烫,房间里不停传来“噼里啪啦”的瘆人的声音,如同一群恶魔在咆哮。烈火与烟雾已经充斥了整个楼道,辨不清方向。我不得不返回一楼,焦急中我找到一条毛巾,迅速浸湿了水,捂住口鼻,又披上一床被子,第三次冲进火场。

  来到三楼,浓烟笼罩,眼前漆黑一片。我一边大声呼喊:“孩子,你在哪儿?”一边寻找。终于,我听到孩子惊恐的哭泣和呼救声,从房间的一个角落里传来。我摸索到孩子旁边时,孩子的身上已经开始抽搐。见到我,他仿佛看到了救星,一把抱住我嚎啕大哭。他的眼睛、鼻子、嘴巴里,流出的都是漆黑的液体。我赶紧用被子,把他包裹起来,抱出房门,这时,楼道里“噼里啪啦”的响声更大了,我心急如焚,连拖带拽、连滚带爬,终于从三楼冲了出来。这时,消防车和救护车也到达了现场。两名孩子被送上救护车的瞬间,我似乎一下子瘫软了,眩晕、恶心、右脸被灼烧之后火辣辣的疼痛感,也迅疾袭来。

  我踉跄着向人群外走去,一眼便看到了不远处的妻子,她在惊愕着盯着我,眼中满是泪水,接着跑过来抓住我的双臂看着我,头发烧焦、脸部烫伤、浑身烟熏火燎的惨状把他吓坏了,她嘴唇颤抖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我不免有些后怕,心疼地用黑漆漆的手擦了一下妻子眼角的泪水。就在此刻,我发现,一抹微笑悄然在她的嘴角绽放。那微笑如同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了我的心,我的眼泪也不由得流了出来。她的微笑,是为我在危险面前的勇敢而自豪,我的眼泪,是为她的理解和赞赏而感动。

  十几天后,被救孩子的母亲,带着火海中救出的孩子,专程来到乌兰监狱向我表达敬意和感谢,把一面绣有“危难时刻伸援手,火灾无情人有情”的锦旗献给我。母亲含着泪说:“如果不是韩冰同志及时援手,我的孩子可能就没有机会再见我们了。他的英勇举动,不仅救了孩子,也挽救了我们整个家庭,我们一家人向您鞠躬致谢!”孩子说:“韩叔叔是我心中的英雄!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火海救人的事迹引起了社会不小的反响。《法治日报》《内蒙古法制报》,司法部、司法厅、内蒙古监狱官网,中国长安网、 等媒体都进行了报道。这些媒体的关注和赞扬,让我深感光荣。

  我深知,自己只是监狱系统中普通的一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此次的挺身而出或许是职业的本能反应。我的事迹看似偶然,实则是司法行政系统精神风貌的呈现。我相信,在我们每一个监狱民警职工遇到这样的事,都会毫不犹豫挺身而出。

  我生长在兴安盟保安沼地区,这里的特殊使命、艰苦环境以及前辈们的坚守,从小就刻在了我的心里。参加工作穿上这身制服后,“忠诚、奉献、坚守、担当”这八个字,就成了我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

  危难时刻伸援手,火灾无情人有情,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这是我曾经的表现与行动,也是激励我永远前行的力量!今后,我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践行对国家和人民的庄严承诺,与同事们一起,用行动诠释监狱民警职工的责任使命与时代担当。

  贾所长 真为民——通辽市科尔沁区余粮堡司法所所长 贾弘波

  

  

  俗话说,民为国之本,民就是老百姓。从事司法行政工作14年来,一桩桩工作实事、一个个难忘故事,串起了我的奋斗轨迹。我将全部的热忱和执着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对党、对人民、对法律的无限忠诚。

  其实,作为基层所长,初来乍到时,老百姓们对我这个新面孔很有戒备,我知道,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实际行动的证明。于是,一年时间里,我走遍余粮堡镇辖区38个村子,为老百姓解决了上百个问题,百姓不清楚的我一遍遍解说,需要跑腿的一趟趟去办。如今,走在村里,村民们都熟悉我啦,一碰面就亲切地喊:“来啦,老贾!”

  2022年夏末的一个清早,司法所一下子涌进10多户村民,大家怒气冲冲地喊道:“老贾,我们的玉米地都被祸害了,你说咋办吧!”。原来是王会海村附近一家砖厂改装了烟筒,排放的煤尘和废气正对着村里的玉米地,造成了污染,导致77亩玉米地不同程度减产,村民多次交涉无果,于是找到了我。

  我当即赶到现场。放眼望去,砖厂与玉米地的距离只有一百多米,眼前的玉米杆、玉米叶一片发黄。原来砖厂为追求经济利益私自改装烟筒,将煤尘和废弃物直接排出。据初步估算,每亩减产得300多斤。一位乡亲急切地说:“老贾,这可是我们的保命田啊!”另一位乡亲说:“孩子的学费就靠这一年的收成呢!”我意识到,土地减产对于这些村民们可是天大的事。

  从此,我钻进玉米地里,现场勘察、调查取证。白天走访村民,晚上在灯下梳理每一个证据。可砖厂一位女负责人始终不以为然。我没有放弃,整整20多天,凭着跑断腿、磨破嘴的劲儿,一次次不厌其烦地上门讲理、说法,砖厂负责人终于明白了,这些粮田对村民像命一样重要,态度也有了转变,同意补偿村民的经济损失,并将两个引风机彻底拆除,恢复了原貌。

  支付赔偿的那一刻,面对涌来的村民,她面露歉意,诚恳地说:“对不起大家啦,我没想到玉米减点产对大家的影响这么大,我也有孩子,咱不能让孩子交不起学费。”就这样,赔偿兑现了,双方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了。

  没几天,还是一个大清早,司法所又涌进十几户村民,我一看,都认识!难道刚赔付完又出事儿啦?只见他们疾步走过来,一把握住我的手,眼里闪着感激的目光:“老贾,你真行,真为民,这事儿多亏你老贾了!”他们朴实的话语把也我逗乐了!

  2023年9月的一天,司法所走进了一男一女,边走边吵吵:“今天你不赔我钱,咱就上法院!”“你这不纯粹讹人嘛,去就去谁怕谁!”原来,这俩人是雇佣关系,苗大伟在马英家干喂牛的活,雇主马英家的牛生了病,苗大伟帮忙抓牛时被拴牛绳绊倒,导致肋骨骨折。出院后,两人因赔偿金额发生了口角。

  我让他俩坐下慢慢讲。苗大伟说:“我现在干不了活,没有经济来源,一次性赔我3万块钱就行。”马英蹭地一下站起来说:“医药费我都付完了,还要3万,我给不了!”我看气氛这么紧张,就将他俩分开进行调解。苗大伟说出了心里话:“我俩关系一直挺好,住院时她都没来看我,我心里不舒服!”马英说:“我是想咱先把病看好,后续问题再一起唠。”原来,俩人对彼此都有误解。我随后又查看了马英的付费记录,又向医院进行了求证。

  找到了突破口就好办了,我把他俩叫到一起,分析了情理、陈述了法理,双方心顺了,表情也缓和了,愿意重新核算赔偿费用。在我的见证下,马英当场向苗大伟一次性支付了9000元赔偿款,两人还互相道了歉,两双手又握在了一起。

  不管大家的大事,还是个人的小事,有了矛盾,打开心结真的很不容易。我的感受和经验就是:既要阐明法理,又要理顺心情,只有真正走进群众心里,服务到群众家门口,对他们的急难愁盼感同身受,才能赢得信任与支持。

  在工作实践中,我探索出一套德与法相结合的人民调解模式。每年经我手调处的各类矛盾纠纷达70多起,调解成功率98%以上。

  我还带领团队,建起了新媒体“阵地”,创设了余粮堡司法所公众号、快手号,自己也学习编发。现在快手的点赞量已超过万次。

  14载的司法行政工作带给了我无尚荣光,我先后获得“全国模范调解员”、自治区级金牌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但在生活中,我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丈夫和父亲。父母生病时,他们总是默默承受,老两口商量妥了,有事儿不找我、不告诉我,令我常常愧疚自责。儿子高中毕业典礼那天,我都已经到校门口了,却又被紧急任务喊回了岗位,因为这事儿子好几天没理我。如今,儿子也转变了想法,一次听到他在同学面前自豪地说:“我爸爸给老百姓解决了不少事,我觉得他很厉害!”

  曾经,我也有过调回城区的机会,但看到身边一双双熟悉的目光,想到我获得的沉甸甸的荣誉,我选择了坚守!

  一抹“司法蓝”,一颗赤诚心,今后我将继续以“忠诚至纯、为民至上”的责任担当,去谱写每一个为民服务的朴实篇章,让法治的光芒照耀在基层乡镇每一位老百姓的心坎上。

  情暖心灵坚冰  爱助重生之路——内蒙古女子戒毒所一大队大队长 李丹丹

  

  

  戒毒警察的工作日常是平凡而又充满力量的,每一天上演的都是爱与救赎的故事,感受到的都是绝望中的希望。

  “值班民警请注意,一名戒毒人员身体不适请立即前往查看”,我在基层大队的19年里,睡梦中无数次被这样的呼叫声惊醒。毒瘾发作时大声喊叫,哮喘发作时呼吸困难,几乎成为戒毒人员的常态。在戒毒所沉重的大门里,每天与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被毒品侵蚀的灵魂,沉重的过去是相似的,救赎的故事各有不同。作为全区唯一一所收治女性戒毒人员的场所,我们不仅是执法者,更是倾听者、守护者、引导者。只有用爱心、耐心和坚持,才能在黑暗与绝望中,为那些迷途的女性播种下希望的种子。

  关某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刚被送到戒毒所时火气冲天,冲着办案民警大喊:“为什么送我来这,我的女儿才四岁,不能没有妈妈!”面对情绪激动的她,我轻声说:“先跟我走,我能理解你的心情,我也是当妈的人,孩子会有解决办法的。”入所后,她抵触情绪强烈,拒绝参加任何戒治活动。我问她:“你希望女儿长大知道自己有个吸毒的母亲吗?”她咬着嘴唇轻轻摇头。我接着说:“孩子还小不懂事,你趁现在戒了还不会在她的记忆里留存,给自己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一切都来得及。两年的分离换你以后正大光明陪着孩子成长,你想想值不值得?”几天后,民警拍了孩子的视频拿给她看,视频中女儿挥着小手说:“妈妈,阿姨说你生病了,你要加油哟,赶快好起来接我回家。”女儿稚嫩可爱的声音像一根针扎在她的心上。她紧紧盯着视频,一遍遍地重复地叫着女儿的名字,仿佛要透过屏幕拥抱那个小小的身影。这次的触动,成为她下决心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源泉。她开始主动参与各种戒治活动,并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其他的戒毒人员,两年后关某成功走出了戒毒所的大门,和女儿幸福团聚了。我常常感慨,亲情力量的伟大,亲情感召也成为我们推动工作的重要发力点。而对于失去亲人关爱、陷入孤独的戒毒人员,我们会更加献出自己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灵。

  山西籍吸毒人员王某,6岁时父母离异,把她丢给年迈的奶奶照顾,16岁那年奶奶去世,已经重组家庭的父母不接受她,一气之下她离开了家,来到内蒙古。从此再也没有联系过家人,小小年纪的她误入歧途、混迹夜场,不幸染上毒品。入所后从没有人探望过她,连日常生活用品都无法保证,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与不安,她无视所规队纪,多次与他人发生冲突,抗拒戒治常叫嚣:“这辈子就这德行了,能把我怎么样?”通过分析,民警们认为,她这种破罐破摔的态度,是从小缺少家庭温暖的结果。其实她心底一定是很敏感的,是渴望得到关心的。这天,当我把为她购买了生活必需品放到她面前时,她突然眼眶红了,喃喃低语到:谢谢队长,谢谢队长!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她眼中重新燃起的希望之光,那是一颗孤独已久的灵魂得到关心后的欣喜和激动。从此,王某跟我亲近了,愿意和我说话了。我发现她对缝纫技术很感兴趣,就鼓励她参加缝纫技能培训。她很聪明,2个月就掌握了缝纫技术,成为队里培训时间最短、上手最快、技术最全面的学员,同宿舍的戒毒人员都感慨说:想不到当初的“刺头”会变成今天的标兵。出所的时刻到了,她对着我深深鞠了一躬:“李队长,毒品毁了我的一切,是您的关爱挽救了我,没什么能感谢您的,从此以后远离毒品,好好生活,就是对您付出的最好回馈,我一定做到。”如今,出所十年了,她一直以缝纫技术为生。前几天还收到她的短信:“李队,我当妈妈了,现在的我很知足,向您保证的事情我做到了!”时光荏苒,在戒毒所工作的19年,我见证了无数的挣扎与觉醒,也收获了无数的新生与希望。每个案例背后都凝聚了我们所有民警日复一日的坚守与默默无闻的付出。当看到戒毒人员用坚定的步伐走向新生活时,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化为了无尽的喜悦与自豪。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我得了一身“职业病”,回家看到打火机、刀具,脑子里蹦出来的词竟然是:违禁品,睡着睡着仿佛就听到了对讲的呼叫声,醒过神才发现没有值班,是在家里的床上,手机永远是24小时开机,生怕错过了警情。今年的中秋又是在岗位上渡过的,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注定了值班备勤的常态,阖家团圆几乎成了奢望。在女子戒毒所工作的19年里,我只陪身在异地的父母过了2个春节。每个节日里的坚守;每个与戒毒人员谈心的深夜;每次紧急外诊中的陪护,都见证了新时代司法行政戒毒民警的无私奉献和忠诚本色。我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支部多次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所在大队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集体。

  我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千千万万司法行政戒毒民警的故事,我们用柔美和刚强传递温暖与力量,用信心和耐心践行初心和使命,用青春和热血守护平安和稳定,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司法内蒙古好故事的主角,用自己的平凡坚守书写着不平凡的亮丽篇章。未来我们将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信念、无私的奉献,坚守在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的道路上,情暖心灵的坚冰,助力每一个迷失的灵魂重生。

  付爱心不遗余力  铸警魂源远流长——伊金霍洛监狱纪委书记 苏志华

  

  

  我们都知道,能用一张白纸画出靓丽风景的叫画家,而能将一张张染上污迹的白纸还原成本色的,正是我们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

  14年前,我通过公务员招考,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监狱人民警察。起初,我脑海中对警察的形象还停留在高大威猛、威风凛凛、办案能手这样的感觉上。然而,当我迈进这四方的墙,看着这四方的天,我发现,这里好像并没有那么多被称之为“英雄”的高光时刻。我们要做的更多是负责罪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很多时候甚至充当着他们情绪垃圾桶的角色。说实话,我也有迷茫彷徨的时候,我也曾问自己:我能不能坚持下去?

  然而,当一个罪犯在你苦口婆心的沟通谈教中、在你无微不至的亲情关怀下、在你不厌其烦的帮助引导后,最终对你敞开心扉,你能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时,我才真正感悟到了这份职业的伟大之处。

  罪犯马某,有一个性格暴躁的父亲,一个默默流泪、不敢言语的母亲。六岁那年,母亲的离去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划下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二十岁那年,因抢劫、盗窃、故意伤害罪被判有期徒刑十八年,他的青春就这样留在了高墙电网之中。他的父亲,也选择了远离他。

  入监后,监狱的纪律,他几乎犯了个遍,他的名字总是频繁地出现在禁闭室的名单之上。大家都说:这人没救了。

  我心中明白,马某如果这样下去,第一减不了刑,第二就算重新走向社会也会成为一颗不定时的炸弹。于是我苦口婆心和他讲道理,循循善诱的引导他,而马某却永远是一脸不在乎的样子,好像在说:我就这样了,你能拿我怎么办!所有的同事们都很焦急,一起想办法,大家都相互鼓励,不能放弃、他必须改变,因为我们是监狱人民警察!

  我们开始踏上漫长的家访道路。走进马某的家,眼前残破的景象令人揪心。马某父亲脸上写满了伤痛与羞愧。他父亲说:“这人爱咋咋地,我不管了。”我们又通过公安,终于找到马某母亲。母子俩十几年没见面了,已经再婚的母亲只是觉得对不起这个孩子,并不愿意见他。最后在我们真诚地劝说下,勉强同意去见见儿子。

  当监狱的铁门打开的瞬间,马某的委屈、怨恨、思念、期盼,母亲的愧疚、自责、无奈、彷徨,太多复杂的情绪,在这一刻喷涌而出。

  为什么要离开家?为什么不要我?为什么从来不看我?他痛哭流涕、撕心裂肺的喊着,在亲生母亲面前,他不在有那坚硬带刺的外壳,而更像一个需要被关爱的孩子。母亲顿时也心软了,说:“孩子,好好改造,完成自己的刑期,妈等你。”马某的眼中逐渐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光。我内心感慨,这就是亲情的力量。母子重逢那一刻,多年的隔阂在泪水中訇然消散。

  一天,我路过监区活动室,听见一阵悠扬的吉他弹唱声,歌中唱到:“那曾经走错的路啊,每一步都刻着痛的领悟”,是马某在弹唱歌曲《迷途的孩子》,这句歌词直击我的心灵。我意识到,马某有变化了,我也深深领悟到,身为监狱人民警察,通过我们的穿针引线,将一个不完整、缺失关爱的家庭拼凑起来,引导其走向正轨。此时的我像是另一个他,痛他之所痛,乐他之所乐,在治愈他的同时,也治愈了我自己。此刻的我,特别有成就感,也正是这份职业认同感,将我从那个彷徨的思想状态上拉回来。那四方的天不再是困住我的禁锢,而是我心中认同的方圆。

  还有一位特殊的罪犯苏某。因一时感情冲动杀害了前女友,被判处了死刑 。缓期两年执行。苏某的身世令人唏嘘,父母早亡的他,在爷爷奶奶的呵护下长大。他从小在牧区长大,汉语说得不太流利,再加上天性害羞,便更不愿意开口说话。入狱后,拒绝与任何人进行交流,每日精神恍惚,沉浸在痛苦的幻想之中。每当夜深人静,睡梦中总是会高喊着女友的名字,那声音在寂静的牢房中回荡,显得格外凄凉。其他的罪犯都觉得他像是个“神经病”,纷纷疏远他。

  一次值班时,他敲开了我办公室的门,眼中满是痛苦与绝望,和我说:苏警官,我真的太痛苦了,每天都睡不好觉,满脑子都是女朋友的影子,我不想活了。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即将溺水的人发出的求救信号。我没有像平时那样与他机械地一问一答,而是带着他来到了监区中那片开阔的草地上。我和他面对面坐下,我轻声对他说:“这人世间,迈向广阔是最美好的。痛苦的时光早晚会过去的。”他的眼睛告诉我,他好像平静下来了,盯着远方的太阳发呆。当一束温暖的阳光如金色纱幔般洒落在他身上,他突然缓缓张开双臂,仿若回到了那令他魂牵梦萦的辽阔草原。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自由气息的新鲜空气,眼中泪光闪烁,而后竟虔诚地跪在草地上,深情地亲吻着这片大地。这一情景让他对我有了信心。后来我了解到他对画画有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四处为他找来绘具,鼓励他画画。看着他绘画时,脸上那专注的神情,我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有了初步进展后,我积极鼓励他参加兴趣小组、绘画比赛等活动。在监狱组织的绘画比赛中,他以一幅名为家园的水墨画,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状态有了极为明显的好转,去年他成功获得了减刑的机会,人生开始了新的转机。

  作为监狱人民警察,我坚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要找到每个罪犯内心问题所在,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再复杂的锁也会打开。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所监区各项工作成绩均处于全区监狱系统前列,受到了司法厅和监狱管理局的多次表扬。我经常对监区年轻民警说,选择了监狱警察,就是选择了吃苦与奉献,心中要装着一团热情的火,才能发出那束救赎的光。

  作为监狱人民警察,我们的初心就是改造好每一名罪犯,我们的使命就是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让社会更加平安和谐。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我们扎根在这片特殊的“阵地”,将枯燥和沉寂留给自己,把阳光和熙攘留给祖国和人民。

  愿为萤火  照亮百姓寻常生活——内蒙古超伦律师事务所主任 李永强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这是鲁迅先生写在《热风》当中的一段文字,初读时我15岁,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立志将来要成为如先生所鼓励的追光青年,愿为萤火,奔赴山海。

  25岁时,我成为了一名律师,今年是律师执业的第23年。回首来路,内心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坚定的一件事,那就是作为律师,可以在他人危急的时候伸出法律援手,可以让法治阳光照亮百姓寻常生活。

  从事律师工作以来,我累计代理过千余件诉讼案件,有自治区标志性建筑物权争议纠纷,有老牌国企改制重组案件,也有央视报道的内蒙古信访第一案。我常想,一个案件虽然只是律师执业生涯中的一次工作经历,但对当事人来讲,却是百分百的遭遇战、甚至命运战,有可能就是他的人生转折,没有理由不全力以赴。

  2021年8月一个热浪滚烫的下午,我被紧急通知参加政府工作会议,会议室被某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回迁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因为房价上涨,开发商拒不承认回迁协议,政府决定委托顾问律师为88户回迁群众通过诉讼坚决维权。

  政府的信任,让大家更深深感到案件的分量。之后整整半个月,我们团队挨家挨户去走访调研。因为开发商逾期交房,着急用房结婚的年轻人已经多次延后了婚期,有的回迁户蜗居在子女家10平方米的狭窄客厅一住就是三年,一些老人甚至担忧有生之年还能否住的进新房。他们很焦躁,认为社会就不该为难老实本分的老百姓,更多时候很脆弱,即使不说话,我都懂他们需要帮助的那份急切而又沉重的心情。

  越深入研究我们越发现,这个案件不简单,开发商和回迁户签订的涉案合同很特殊,涉及拆迁安置补偿、回迁安置住房房源储备采购、房屋买卖三种复杂的法律关系,同时交叉行政与民事两种法律行为,几乎每一个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法律障碍。但大家决定,越难越要迎难而上,在一个追求法治的社会里,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还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这是律师的初心,更是法治的信仰。

  那段时间,律师楼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一遍遍修改诉讼方案,一句句斟酌抗辩观点,一次次模拟法庭辩论,不能让案件疑点在法庭上没有解决方法,不能让诉讼风险没有对策应对,不能让法理争议没有化解办法,“穷尽”案件解决的所有可能,才对得起回迁群众热切期望,对得起政府的信任和重托。

  案件一共进行了六次庭审,庭审现场容纳不了全部人员,回迁户们就在法院门口耐心等待。庭审过程也异常地紧张艰难,每一个焦点问题都交锋激烈,第一轮辩论我陈述了70分钟的代理意见,现场还多次响起掌声,主审法官也破例当庭对律师的专业表现提出了表扬。庭审结束后,回迁群众都主动留下来与我们一起总结复盘,他们不再只是愤怒,开始对案件进行理性思考,更加关注分歧、矛盾、问题所在。渐渐地,在他们充满信任的神情中,我看到了法律从纸面走入每个人现实生活的光影。

  整整两年半的坚持和较量,我们打赢了这场官司!回迁群众兴高采烈乔迁了新居!这一天,我的手机上收到了业主邀请我们团队去新家做客的信息:“李主任,第一顿饭必须请你,没有你们就没有这个新家。”我给大家传看着信息,那一刻的情绪激动又柔软,那些熬的夜、加的班、烧的脑、掉的发,所有努力过的时光,原来就是为了让我们见证每一位百姓更美好的生活。万家灯火,是一座文明城市这么美好的存在!

  这些年,我带领团队代表基层人民政府、村居自治组织,参与了400余件涉访涉法事件处理工作,参与了上百件的旧城区改造项目和城市建设开发项目的非诉讼法律服务,梳理、归纳涉及基层政府共计3017项行政权利,为重大行政决策、行政处罚等行政行为出具600余份法律意见,为自治区80多个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业务提供法律支持,参与了十余部地方性法规的起草与修订工作,同时为基层培训了千余名的行政执法、社区工作人员。

  做律师有时候确实很累,但被社会需要、被政府和人民信任,不正是人这一辈子的价值所在吗!

  从18年前开始直到今天,每周我都会走进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法治直播间》节目,为听众朋友解答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难题。后来团队青年律师也陆续加入进来,每当国家法律或自治区地方性法规颁布实施,都会邀请我和同事们第一时间为社会解读,现已录制了1000余期法治节目。一次去兴安盟办案,在出租车上打电话的时候,司机突然问道“你是李永强律师吧?”我满脸的惊讶。他说:“我开车总听你的节目,多亏和您学到了法律知识,才没有被人忽悠做担保,要不然我现在也成法院的被强制执行人了。”生活中温暖的时刻有时就是这样随处可见,我们帮助他人,也常常会温暖到自己。

  今年6月,我的第一本书《听见——法治直播间》正式出版了,这本书记录了2014年至2024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内蒙古的铿锵足音,见证了内蒙古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十年。我们在胡格吉勒图案再审庭审现场,与媒体第一时间向全国传回了无罪宣判的声音;在呼和浩特市金河镇曙光村,持续跟进环境污染公益诉讼,守护绿水青山,激扬了律师力量;我们跟踪巴彦淖尔市王立军案直至改判,让收购玉米的农民经纪人都松了一口气;我们还在清水河县的窑洞前讲授过农产品带货的电商法律课,在武川县东土城乡卫生所为大家分享医疗帮扶的各项法律政策措施。

  我很庆幸,自己成为了一名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的责任和使命。2021年我被司法部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2023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十佳法治人物。作为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法律给我们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我们愿把它带给更多的人,陪伴他们走出困境,沐浴阳光,更好地安居乐业。


原文链接:http://sft.nmg.gov.cn/sfyw/sfxzyw/202411/t20241101_2600984.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策法规网 www.zcfg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