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司法力量 || 郭三辉:春风解乡愁圆安居点
“扶贫要有情怀,才能真爱老百姓”
人物档案
郭三辉,1973年出生,四川达州人,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重庆渝都监狱副监狱长,2019年3月以来任南川区太平场镇河沙村第一书记。
南川区河沙村像一个盆子的底部,躺在太平场镇的一个低洼地带,即所谓“两山夹一沟”。这里有保存较好的距今1800年的市级文物“雷劈石崖墓群”。岁月浸染,河沙村成了市级贫困村。
两年后的今天,这里四通八达,是重庆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和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还建成了翠林、河沙两个市级安置点。这一切,离不开郭三辉的艰辛付出。
两个安置点 一个安居梦
3月9日,记者先去了翠林安置点,那里挂着“安置点示范工程”的牌子。接着又去了河沙安置点,4栋黄色的楼房在青山中,颜色熠熠,漂亮夺目。
说起当初建安置点的过程,郭三辉摸了摸掉了不少头发的脑袋,“太难了。难以想象的难!”
郭三辉刚到村里,就开始快节奏的入户走访。2019年4月,在一次走访中,郭三辉得知贫困户童玉林的房子被火烧了半年,仍没找到适合的屋基,很着急。还有其他5户贫困户也生活在危房中……郭三辉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集中修建安置点。
仅过一个月,南川区危旧房交叉摸底调查,涉及河沙村贫困户、低保户和五保户三类人员就有80余户,根据群众意愿和国家政策,唯有修建安置点才是又快又好的解决办法,且在2019年11月前能达到入住条件。
一个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建两个安置点,难啊!
郭三辉戴着眼镜,语气柔和,给人温文尔雅的深刻印象,但骨子里却坚韧执着。在他的理解里,“使命”就是“死命令”,“信念”就是“胜利”,危房改造限时完工、新房搬迁限时入住、配套项目限时竣工,他将不问天气,不讲客观,以久久为功的精神朝着目标奋力拼搏。
在渝都监狱担任副监狱长,郭三辉分管基建。这项工作积累的经验关键时刻发挥了大作用,他研究政策,吃透精神,向上级争取建设河沙、翠林两个市级安置点。“市级安置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住户必须达到30户,一是贫困户必须占40%。”
好消息终于来了!2019年7月下旬,市发改委批复同意修建。
然而,拿地又成建房的一道拦路虎。建河沙安置点必须占用村民杨泽兰的1亩多稻田,她不同意。为把土地拿下来,郭三辉带领一名干部跟杨泽兰从早到晚一周,“她干活我就陪她干活。”被郭书记的诚意打动,杨泽兰最终签下租地协议。
剩下的就是和时间赛跑,拼命抢工期。“在建安置点的那几个月,我每天5点起床,6点就到工地。”而此时,建筑工人还没起床。
河沙、翠林两个安置点,终于建成了,三室一厅、两室一厅、一室一厅的户型都有。最重要的是,离以前耕种的田地多数都在1小时路程内,村民可以继续养殖、种菜种地。
2019至2020年,全村安置点解决了75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分散改建65户,维修加固134户,整治135户,危旧房多的现象逐步消除。居者有其屋!郭三辉带头建起的安置点,被南川区拍成微视频参加重庆“见证·脱贫”微视频征集活动获三等奖。
老物件载乡愁 新产业留村民
在建安置点前,郭三辉就对“后半篇文章”有过系统考虑。在河沙安置点,有不少村民难以舍弃的老物件:五个石磨、一个洗衣槽、一眼柴火灶、一口老水井……
“好得很!”78岁的卓述方婆婆,不由自主地对记者,飚了一句扶贫热播剧《山海情》的经典台词,很欢乐。卓婆婆以前住山上,一下雨,屋就漏水。
卓婆婆提着黄色的水桶,到楼下的水井打水,“清亮、干净、煮饭香。”她赞不绝口,“这个井是郭书记自己掏腰包1500元找人给我们建的。他出钱又出力。”
几个村民正在柴火灶旁杀鸡,有公共空间,生活很方便。一米远处,白色薄膜覆盖一个大棚,撩进去一看,有个烤火盆。“我们七八十岁的这些老人,离不开烤火。”
郭三辉“将就”这些老人,他们有什么心愿都尽量满足。在河沙、翠林两个安置点,每家每户还分得一块菜地,吃菜自给自足。
安置点的管理也有自己的方法,垃圾统一收集,设置公益岗位做清洁,成立自治理事会。理事会由乡贤人士、本土专家、德高望重老人等组成,重点服务小区公共事务管理、政策宣讲、喜事善事帮衬。
夙兴夜寐,风雨兼程。房屋解决了,乡愁顾及了,剩下的就是提高收入。在安置点周围,150亩的三春蜜桃种植基地,解决了10余人务工就业。村集体争取扶贫资金20万元成立南川区稻森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发展油菜等观光旅游,吸纳40余人就地务工。2019年,河沙村成功评选为重庆市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夏软智慧农业科技园、久红蔬菜基地,年产蔬菜1000余吨,吸纳15名贫困群众务工就业。2019年,河沙村依托蔬菜产业成功评选重庆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
河沙要发展 党员这么干
2020年9月,河沙村的172户贫困户445人接受市级脱贫攻坚专项调查(普查)验收通过,郭三辉圆满完成任务。
脱贫攻坚前的河沙村,存在特殊困难群众多、危旧房多和遗留问题多的情况。困难摆在眼前,优势也摆在眼前,让郭三辉没想到的是,“河沙村党员也很多,有130个。”因为党员多,村党委下设三个党支部,超过60年党龄的老党员也还在发光发热。郭三辉自己有27年的党龄。
2019年4月、11月,河沙村通过召开脱贫攻坚专题民主生活会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随后全村进行“河沙要发展、党员怎么干”大学习大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招本土人才、争取资金修建村民议事堂……
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郭三辉组织村“两委”到渝都监狱接受警示教育,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自掏腰包,带领党员干部到巴南二圣镇集体村等地学习先进发展经验。
党建先行,筑牢根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需要好队伍。“假如有一天我离开,我带的队伍还在。”郭三辉真切地评价起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治理高效,能充分实现德治、法治、自治‘三治’结合。”
说着,郭三辉打开手机,给记者展示“扶贫消费群”。这个群已交给其他村干部打理,能保质保量地持续实现农产品销售和产业对接,打造不走的“工作队”。
说尽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只要在村里一天,郭三辉就有干不完的事,他总说,“扶贫要有情怀,才能真爱老百姓”。
原文链接:http://sfj.cq.gov.cn/sy_243/shdw/202104/t20210429_923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