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西部法律服务高地规划(2021—2025年)》政策解读
近日,市司法局联合市高法院、市教委、市公安局、市商务委等部门印发《建设西部法律服务高地规划(2021—2025年)》,在全国各省市率先就法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力求加快发展现代法律服务业,助力增强重庆发展能级与城市核心功能。
一、发展形势
面临的机遇。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服务业正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世界经济的支柱。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双循环”发展格局,服务业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愈加凸显,比重逐渐加大。从本市看,多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在渝叠加,包括法律服务业在内的重庆服务业迎来最有利的发展机遇期。
面临的挑战。国际贸易投资环境深刻变化,全球疫情震荡反复,贸易保护主义升级,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不确定性,影响着服务业对开放进行进程。本市法律服务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不高,品牌机构不多,法律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优质法律服务资源集聚性不强。此外,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要素市场、营商环境等方面存在制约法律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较发达地区更为突出。
为此,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把握战略机遇期的深刻变化,科学识势、精准谋势、顺势而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全面规划重庆法律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举措,着力建设西部法律服务高地,为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构成创新引领、均衡协调、融合共享的法律服务业发展格局,筑成文化浓厚、产学协同、人才荟萃的法律服务业发展生态,建成高度开放、资源集聚、竞争有序的法律服务市场环境,达到均等普惠、专业优质、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水平,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和城市竞争力提升,基本形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法律服务业。
三、发展任务
(一)建设法律服务开放发展高地
1. 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
到2025年,实现7家以上本市律师事务所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
引进5家以上境外知名律师事务所来渝设立分支机构。
培育涉外法律服务领军人才50名以上,中高端人才200名以上。
2. 打造高能级法律服务平台
依托区域内“政、商、学、研、企”资源,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仲裁中心、商事调解中心、外国法查明中心。包括:“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中心,长江上游法律服务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法律服务研究中心,重庆两江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外商投资“一站式”争端解决中心等。
(二)建设法律服务机构品牌高地
1. 对标“专、特、精、优”发展方向,推动各类法律服务机构高质发展
到2025年,培育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律师事务所20家。全市万人律师比达到6,中心城区突破11。
培育在中西部及全国有影响力的标杆公证机构3家,办理新兴公证业务占业务总量45%以上。
培育在西南乃至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旗舰型司法鉴定机构6家,设有重点实验室的司法鉴定机构突破5家。
推动重庆仲裁委员会成为区域性国际仲裁品牌机构。引进一家境外知名仲裁机构。
2. 建设专业突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支撑力强的法律服务集聚区、示范区、辐射带
依托“两江四岸”,打造高能级、国际化法律服务引领核心区。推动集聚3至5家大型综合高端法律服务机构,配套7至10家中小型专业精品法律服务机构,建设“重庆两江中央法务区”(江北嘴)与高端法律服务聚集区(解放碑、化龙桥、长嘉汇)。
依托“自贸区”“智慧园”“科学城”,打造高品质、多元化法律服务创新拓展区。突出对接国际贸易、知识产权、金融、智能法务等重点领域,结合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集群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法律需求,分类培育5至7家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法律服务机构和研究中心。
(三)建设法律服务人才引育高地
1. 夯实“塔基”人才培育体系
支持西南政法大学将法学学科打造成国家一流学科。
支持重庆工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就知识产权保护、网络信息化、涉外法律、医事法律等领域建设特色法律学科和专业,打造一流课程。
探索研究公费法科生培养路径,定向为农村基层培养法律服务人才。
探索研究中小学法治教育师资培养计划,推动开办法治教育师范专业(班),定向为中小学培养法治教育师资力量。
2. 建设“塔尖”人才引育平台
依托在渝有关高校建设辐射中西部的公证理论研究中心、司法鉴定人才培训基地、巴渝律师学院、中国仲裁学院。
3. 做优人才发展环境
筹办各级各类法律服务论坛与专业会议,积极招揽法治领域知名学术组织来渝举办活动,共同打造西部法治智库,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法治文化交流中心。
(四)建设法律服务产品优质高地
1. 推动法律服务产品融合创新。
依托重庆邮电大学,设立重庆智慧法律服务研究中心,为创新智慧法律服务业态提供智力支撑。
对标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围绕“住业游乐购”,推出20个以上智慧法律服务应用场景。
支持大型法律服务机构开发法律服务搜索类、数据分析类、智能服务类系统或平台,推动法律服务线上精准承揽与智慧化服务。
2. 强化法律服务质量管理
定期发布重庆法律服务业发展报告。
推动法律服务机构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机制。
完善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基层法律服务等工作规范、业务指引、执业标准。
3. 构建规范公正高效监管体系
探索出台关于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免罚”“轻罚”“重罚”事项清单。
深化落实“互联网+监管”“信用监管”举措,对服务机构执业范围、收费情况、服务结果实现智慧监管。
完善法律职业道德准则和执业行为规范,健全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操守教育机制。
(五)建设法律服务均等普惠高地
1. 巩固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实现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全覆盖。
贯彻实施《法律援助法》,合理拓宽援助范围,年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万件以上。
培养5.5万名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
培育推选2万户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
开展4万场村(社区)群众学法活动。
2. 着力夯实法治社会基层基础。
到2025年,打造20家以上在本市具有影响力的基层法律服务所,打造100家以上区县示范标杆的基层法律服务所。
开展“枫桥式”司法所创建活动,推广“乡贤评理堂”“清风小院”等基层治理经验与有效模式。
深入推进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诉调、警调、访调”对接机制和“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30万件/年。
3. 深化推动法治文化健康发展
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
加快培育法治文化创作市场,创建一批法治文艺传播品牌栏目、节目和工作室,逐步形成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法治文化品牌。
大力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实现每个区县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公园(广场)、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个普法大讲堂、每个村(社区)至少有一个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
(六)建设法律服务发展扶持高地
1. 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推动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相关行政许可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压缩行政许可办理时限50%以上。
推动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与互派试点政策。
加快争取落实港澳律师事务所与内地律师事务所合伙联营,以及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在重庆设立代表等开放措施试点。
积极争取允许外国律师在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从事特定商事非诉讼业务的试点政策。
探索实施外籍高端法律服务人才来渝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一窗受理、同时取证”机制。
探索实施本市法律服务机构邀请境外知名高校外国学生来渝实习,为其办理短期私人事务签证。
探索推出针对优质法律服务机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单证审核的便利化举措。
支持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访问国际学术前沿网站并做好安全保障服务。
支持本市法律服务机构与境外非政府组织依法联合在渝开展国际活动,提供便利化审核、实施网上备案。
2. 筑牢司法有力支撑
高标准建设重庆知识产权法庭、重庆破产法庭。
建立健全诉讼异地通办等司法服务一体化协作机制,建立川渝法院执行工作联动机制。
推进“全渝数智法院”建设。
深化运用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评估指数体系。
推行并完善企业送达地址承诺制,提高商事纠纷司法审判和执行效率。
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护,提升法律服务人员执业便利度。
原文链接:http://sfj.cq.gov.cn/zwgk_243/gsgg/202201/t20220121_1032787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