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法院多措并举 为涉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保驾护航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退役军人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见》,海淀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发挥司法救助职能作用,弘扬拥军优属优良传统,全面加强新时代涉军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总结创立司法救助“四体工作法”,建立绿色通道,创新方法,拓宽思路,妥善办理涉军国家司法救助案件,解决了众多退役军人和军属“急难愁盼”问题,为困难群众点亮希望之光,既向军人军属传递了司法温度,又体现了人民法院通过能动司法弘扬拥军爱民传统的责任担当。
优化救助模式 畅通涉军国家司法救助绿色通道
海淀法院通过实地走访,上门入户核实困难情况,为军人军属办理司法救助手续,加速审查流程,切实保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
张某在帮工中遭遇交通事故,虽然在法院主持调解下与事故责任人达成协议,但对方没有履行调解书约定给付的赔偿金。2021年,张某向海淀法院申请了司法救助。承办法官考虑到张某行动不便,上门核实张某的困难情况,办理申请救助手续。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张某系退伍军人,上有年迈多病的父母需要赡养,下有三个孩子需要抚养,家庭生活困难,系当地低保户。此次交通事故更让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无力负担后续手术治疗费用。海淀法院为张某开通绿色通道,加快案件审查和资金审批进度,依法决定给予张某司法救助金6万元,有效缓解了其家庭生活困难。
老李夫妇曾经参军服役的儿子因病去世,老李夫妇以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为由起诉医院要求赔偿,后又因不服法院判决结果长期信访。海淀法院承办法官远赴河南实地走访调查,了解到老李夫妇年老多病,仅靠微薄的退休金勉强维持生活,家庭生活十分困难,“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让二老沉浸在丧子之痛中不能自拔。通过法官耐心细致的解答和疏导,夫妇二人提出司法救助申请并息诉罢访,海淀法院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迅速将救助款发放到位,及时解决了老李夫妇的生活困难。
创新救助金发放方式 深化涉军国家司法救助影响力
海淀法院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制度及案件自身特点,创新方法,以多种方式精准救助,为涉军困难家庭重新点燃希望之光。
2007年,从甘肃礼县来京打工的苏女士遭遇交通事故去世,留下年迈的父母和一对年幼的儿女。经法院判决和执行,肇事方无力赔偿。2018年,苏女士的家人向海淀法院申请司法救助。承办法官长途跋涉1500多公里,专程来到甘肃走访调查,了解到死者的父母年近古稀,体弱多病,生活难以自理。儿子小强十六岁辍学到北京打工;女儿小莉正在面临高考,每月只能靠父亲打工汇给她的几百元维持生活和学习。
海淀法院决定对这个濒临绝望的家庭给予司法救助,但并不是简单发放救助金后结案了事,而是针对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不同困难和需求,分期分批发放司法救助金,实现精准救助。第一批发放给小莉的部分救助金用于保障她顺利参加高考,其余部分后续发放,以保障其大学学习生活。发放给小强的救助金,暂时交由奶奶保管,用于小强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和创业启动资金等。分期分批发放救助金虽然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难度,但却极大地提升了救助效果。承办法官专门送给小莉和小强一套《平凡的世界》,勉励他们自强不息,战胜困难,回报国家。后来,小莉如愿顺利考上大学,小强也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因为表现优异,不久就当上了副班长。
延伸救助职能 扎实涉军国家司法救助效果
海淀法院在办好涉军司法救助案件的同时,积极拓展司法救助职能,主动落实跟踪回访,建立军人军属救助台账,与属地基层组织保持联络。在“八一”之际,海淀法院通过电话回访对涉军司法救助对象致以节日问候的同时,及时跟进并掌握他们后续生产生活、心理恢复等情况,避免“救后返困”“救后返贫”,实现涉军司法救助工作社会效益最大化。
送法进军营 普及涉军国家司法救助制度
海淀法院历来注重军地共建活动。今年“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负责司法救助案件办理的综合审判庭党支部再次走入军营开展了“薪火相传 鱼水情深 喜迎二十大 法徽军旗共闪亮”主题党日活动。活动围绕涉军国家司法救助的政策法规为官兵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通过典型案例着重介绍了法院在涉军司法救助工作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获得了官兵的高度评价。
原文链接:https://bjgy.china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2/08/id/6836658.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