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策法规网!
政策法规网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听证会讯 >正文

道听途说≠真相 网上发言别任性

时间:2019-11-13 来源: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作者:佚名 浏览量:

  

  互联网的“隐蔽性”让很多人放松了自我约束,躲在手机和电脑屏幕背后,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辱骂他人,网络“口嗨”真的不用负责吗?

  近日,华龙区法院孟轲法庭调解了一起名誉权纠纷案件。

  案情介绍:

  被告通过原告中介公司联系去外地务工,后听说原告返还工友1000元打卡费,于是找原告理论,多次理论无果,被告便在抖音上发布了一些言论,于是双方产生纠纷,原告认为被告侵犯了其名誉,遂起诉至法院。

  法院审理:

  

  法官了解到,被告只是听说原告会返还1000元,便认为原告也该向自己返钱。原、被告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返还1000元费用问题,且被告只是听说就信以为真,还将此事发到网络上,影响了原告的名誉和信用。

  法院认为,双方未约定返还打卡费,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的规定,被告在网上的言论确实侵犯了原告的名誉权。在李法官的释法明理及耐心疏导下,原、被告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什么是名誉权?

  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名誉权是具体人格权的一种,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人格尊严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我国《民法典》将人格权单独列为一编,体现了我国对包括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等人格权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条:行为人因侵害人格权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的,应当与行为的具体方式和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行为人拒不承担前款规定的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报刊、网络等媒体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生效裁判文书等方式执行,产生的费用由行为人承担。

  


原文链接:http://www.hncourt.gov.cn/public/detail.php?id=194569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策法规网 www.zcfg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