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策法规网!
政策法规网

首页

当前所在:网站首页> 智慧文化 >正文

法治的踪迹

时间:2019-11-13 来源:江苏法院网 作者:佚名 浏览量:

  前几天等待加油,我把火关了悠闲地听着歌,突然来了一辆车显然打算插队。于是我赶紧把火点着了,紧跟着前一辆车。这辆打算插队的车本来可以排在我后面,我加完油就该他加了,结果我后面排队的那辆车都加上了,他还在队伍外面等着加塞呢!而排队的这些车主本来可以轻松愉快地等待加油,现在也被他弄得焦虑紧张。如果他加塞成功了,会让其他人心理产生不适感,更恶劣的是如果别人都去效仿他,结果仍是一个多输的局面。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还有一次,2006年暑期,我坐火车,重庆发往郑州,菜园坝火车站,那个候车室基本都是乘坐这趟车的学生,人山人海。火车晚点了,一位男同学非常焦急,反复追问乘务员: 如果赶不上下列火车怎么办? 乘务员被问急了,回答“我不知道,赶不上就不坐呗。”一下候车室的气氛都很紧张。大屏幕上过了检票时间,显示到了开车时间时,车站广播已经开始提示检票了,但候车室的检票窗口仍未打开。这时候不知道谁突然用喊了一句:“大家快冲啊,晚了坐不上了!”这句话不得了,一下所有人扛着行李乌泱乌泱往里涌,爬过检票口的不锈钢栏杆,直接砸碎推倒锁着的大厅玻璃门,涌向那辆静静等待在那里的列车。我也被人群裹挟着一路进去,心里惶恐极了,所幸没有造成更严重的后果。试想如果工作人员能够好好安抚大家情绪,车站组织有序,告诉大家晚点多长时间,他们会保障大家都能上车,由此造成乘客赶不上下列火车的话,他们也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这起事件就不会发生。由此可见,不安的坏情绪通常是制度没有做出明确规定造成的。

  台湾当年有个叫柏杨的畅销作家,他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文中,强烈批判中国人的“脏、乱、吵”、“窝里斗”以及“不能团结”等,并将原因归结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滤过性病毒”。但这些所谓的劣根性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且不可更改的吗?

  在古代社会里,能活着已是不易,更别提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读书时看到一则小故事,让我做过噩梦:明末清初的著名文人屈大均,在见识过菜人的悲惨遭遇后,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菜人哀》,所谓菜人,顾名思义,就是要被做成菜的人。其在序中写到:“岁大饥,人自卖身为肉于市曰菜人。有赘某家者,其妇忽持钱三千与夫,使速归。已含泪而去,夫迹之,已断手臂,悬市中矣。”令人毛骨悚然的同时又为女子的伟大不胜悲切。

  所以,经历过这些苦难的民族,还在乎什么劣根性吗?归根结底,所谓“劣根性”是长期的压制型社会资源匮乏、规则缺位、救济无效、无处发泄而促使人形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百姓对于来自权力侵犯抗争的结果往往是身败名裂,人们没有动力和能力管别人的“闲事”。人们得不到人格的平等和处理问题时的公平对待,生活得不舒心,大部分人也就没有那么强的社会责任感。所以网上各种地域攻击是没有意义的——规则、环境决定人。

  纵观人类世界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法治发展的历史。而良法善治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和保障。无论是秦国严刑峻法,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开启两千年帝制,还是清朝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12年灭亡,短短72年间先后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契约、协约、合约1175件,丧失国土200万平方公里;无论是西方的《拿破仑法典》让拿破仑横扫欧洲,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资本主义的灯塔,还是新中国举全国之力改革开放……随处都可以看到法治的踪迹与力量。

  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子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意思是,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古今中外几千年治乱兴衰,大抵如此。

  法治本身并不神秘,是正常人的理性思维,是人类的“初心思维”。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普通人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大部分人的理想愿望大同小异,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健康快乐、安全自由、宽容和谐长期繁荣的现代文明社会。

  所以,法治的踪迹在哪里?

  让我们耐心排好队,加满油,一起出发去寻找吧。


原文链接:http://www.jsfy.gov.cn/article/9690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政策法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联系本网站索取稿酬。
北京国信涉农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政策法规网 www.zcfgw.org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69940054,010-80447989,监督电话:17276752290,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