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精准普法改革 构建普法新模式
为进一步推动普法精准化改革,市司法局联合市教委、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工商联、市普法办在涪陵区、巴南区、九龙坡区、璧山区、合川区、南川区、荣昌区等7个区县开展重点群体法治素养提升示范建设,着力提升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村居民等重点群体的法治素养,为纵深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涪陵区“1234”推动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落地见效
制定“1”个工作方案。印发《涪陵区领导干部法治素养提升示范建设工作方案》,细化分解4个方面21项具体工作措施,为示范建设工作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完善“2”个配套制度。编制《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共3类73项372部,出台《领导干部法治档案管理办法》,为领导干部履职精准赋能。
推出“3”个品牌栏目。创办《涪陵爱讲“法”》《涪陵有说“法”》《涪陵比看“法”》品牌栏目,通过领导干部走进机关、乡村、社区、学校、企业讲授法治课150余场次,形成浓厚的普法宣传氛围。
做强“4”个检验平台。打造“学法有涪”系统,升级普法考试系统,“因岗定题”完善“线下+线上”差异化考法平台,制定法治效能比拼指标评价体系,有效巩固领导干部学法用法成效。
璧山区“三个强化”推动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实践创新
强化统筹谋划,搭建工作体系。制定《璧山区青少年法治素养精准提升计划试点工作方案》,开展“法治引领筑基行动、法治实践塑行行动、法治教育启智行动、法治护航守未行动”四大行动,搭建青少年法治素养精准提升工作体系。
强化宣传教育,抓牢关键环节。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结合“璧生扣子”课程,按学段精准开发法治教育专项课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和校园主阵地作用,并邀请重庆市未成年犯管教所警官到璧山中学、璧山职教中心等10所学校做专题法治报告,全面提高全区学校法治教育质量。
强化需求导向,打造普法品牌。持续深入开展“小法槌模拟法庭”“树洞口袋”等本土特色青少年法治教育活动,打造“1(教师)+N(困难学生)”护学模式,对低收入家庭子女、罪犯未成年子女、重点人群子女,以及品行、学习和身心发展有困难的学生,开展“一生一策、一生一案”帮扶工作。
南川区“问切诊”打造企业法治素养提升“新引擎”
问需于企,源头治理“破难题”。搭建多部门数据互通平台,会同行政执法部门力量,“线上+线下”开展企业普法需求问卷调查,参与企业达上百家,收回有效问卷1012份、普法意见建议532条,分析掌握了当前新公司法、税法、劳动争议等企业关注的热点法治问题。
切准关键,优化法律服务“供给链”。聘请民商事、财税、劳动人事等领域执业律师组建企业合规测评服务团队,参与编制涉企“三张法治清单”以及标准化法律服务应用场景,常态化为企业提供孵化阶段经营管理人员法治素养测评、基础培训指导等法律服务,针对性推出了一批能切实惠及企业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
联诊联治,跨部门联动打好“组合拳”。成立南川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法治素养提升示范建设工作专班,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固化明晰联席会议4项主要职责、20个成员单位职能职责,共同研究解决示范建设过程中信息数据采集、跨部门资源整合、点位建设等问题,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合力的工作格局。
荣昌区“三式标准”打造法治示范院落普法机制模型
营造“浸润式”法治院落氛围。以10户至30户左右群众聚集的农家小院为主体,根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在小院中增加以法治名人、典故、格言等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标语、小品景观等设施,通过小院示范、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把普法元素有效覆盖到乡村最末端。截至目前,已有300余个小院完成法治改造提升。
构建“订单式”精准普法机制。打造小院内“提出需求、下沉履单、适时反馈、结果运用”的完整定向精准普法“闭环”机制:充分发挥小院院长人熟事熟的优势,收集汇总群众的法治需求,量身定做“普法需求清单”,引导村居法律顾问、司法行政人员、普法志愿者结合小院法治需求及各自优势主动“接单”。下沉小院通过多种形式针对性开展法治服务,并由小院院长及时反馈接单服务效果,现已开展“订单式”普法宣传活动52场。
培育“覆盖式”依法治理队伍。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延伸至小院实施,培育乡村“法律明白人”728名,通过小院收集反馈群众意见建议、排查矛盾纠纷、开展普法联络及宣传达1000余件(次),切实成为了一支活跃在群众身边,叫得应、用得着、服务好的基层依法治理队伍。
原文链接:http://sfj.cq.gov.cn/sy_243/bmdt/202408/t20240823_13551729.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