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健康安全该注意什么?
我国传统对一日三餐的安排为“早饭要饱,午饭要好,晚饭要少”,这是有道理的。从时间上来说,一日三餐之间,相隔最好不要超过5个小时。这是因为:
如果相隔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饥饿感并体力不支。而相隔时间过短,又会使机体的消化系统忙于消化而产生疲劳感。
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中并不是仅仅考虑相隔的时间就够了,还要考虑到机体的生物钟,人体有固定的生物钟活动规律,这其中包括了饮食规律。一般情况如下:
早餐的时间应该在早晨7点左右,且考虑到与前一天晚餐相隔时间较长,上午又是一个人工作效率最高的时候,所以早餐应保证量和质,也就是早餐要吃“饱”。
午餐应该定在12点左右,不需要像早餐那样丰盛,吃到七八分饱即可,所以可以适当提高饭“质”,甚至花点时间享受一下饮食的快乐,也就是午餐要“好”。
晚餐的时间应该在下午5~6点之间,考虑到晚上10~11点就应就寝,因此要吃的少一些,古人推荐粥食一碗,或可稍配一些菜肴,也就是晚饭要“少”。
另外,要根据一天的营养需要合理安排饮食摄入量,而不是根据个人对食品的喜好程度。符合自己的口味则贪吃,不喜欢就不吃,这就违背了饮食规律中“定量”的要求。
不吃早餐危害多
其一,长期不进早餐的人极易患胆结石。通常晚上10时以后,人体便进入空腹状态。如果次日早晨不进餐,待到午饭时,胆汁在胆囊内已停留10余小时,大大增加了胆汁凝聚出结石的机会。
其二,长期不进早餐,会打乱消化道正常的节律,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严重者诱发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清晨起来,胃中胃酸的相对浓度较大,如果不及时进食将之消耗掉,就会刺激胃、十二指肠黏膜;
加上胃是一个可以收缩膨胀的器官,在早晨,胃已经收缩到很小,不进早餐,还会持续收缩,到午餐时,势必会使胃急剧膨胀,胃黏膜容易受损。长此以往,便容易患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