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七五”普法成效回顾:黔东南州突出“七五”普法实效 浇灌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七五”普法以来,贵州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七五”普法规划,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作为、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健全,服务大局工作措施有力有效,抓住普法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方式方法推陈出新,基层社会治理卓有成效,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为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榕江县侗歌普法进易地扶贫社区
黔东南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做到“五突出”,不断丰富宣教载体、创新普法形式,深化普法宣传教育,在全州上下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穗县开展“送《民法典》进乡村”主题宣传活动
突出工作机制,制度化普法。建立健全普法机制,成立州法宣领导小组,出台州“七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坚持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工作落实落细,并纳入全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州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学、示范讲,有力有序推动“七五”普法工作,以宪法精神凝聚民心、汇聚发展合力。
突出法治意识,长效化学法。注重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开展普法宣传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宗教场所的“法律八进”活动,提升全民学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聚焦提升青少年普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送法进校园,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向纵深发展。抓好领导干部关键少数,出台州委理论中心组、州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和《黔东南州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将法治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和必训内容,公职人员在线学法考试实现州、县、乡全覆盖。
突出阵地作用,立体化宣法。率先建成全省首个宪法教育基地,贵州省2018年“宪法宣传月”活动启动在我州启动,通过举办宪法演讲赛“讲”法,制作法宣微电影“说”法,巧用民族文化“唱”法,做好公益宣传“播”法,形成“线上+线下”“传统+创新”的立体化普法格局,打通普法宣传壁垒。持续开设《法治黔东南》电视专栏,拍摄《律师说法》系列剧,微信普法实现州县全覆盖,其中“黔东南普法”微信公众号点击率和关注人数在全省司法行政部门公众号排名名列前茅,我州选送的《宪法与我同行》《誓言·传承》微视频分别荣获全国三等奖、优秀奖,省一等奖、三等奖。
突出民族特色,全民化唱法。将民歌普法作为深入推进“法律进乡村”活动的有效形式,把农村中常见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改编融入到民歌中,通过专门的民歌普法团队编写成苗歌、侗歌、山歌等普法民歌,利用民族节日和民俗活动,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鼓楼、花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开展苗歌普法、侗歌普法、水歌普法、情景剧普法等,采取“鼓楼议法”“款坪讲法”等方式开展以案释法、以案普法,促进民族团结。充分发挥民歌普法和民歌调解在诉源治理的先导作用,助推全省诉源治理工作现场观摩会在黔东南州召开。先后荣获全省唯一“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等荣誉。创新推出的“双语”民歌普法调解经验获省政府2020年督查激励的通报表扬,先后得到了中央领导郭声琨、周强和省委书记谌贻琴等的肯定和批示表扬,为推动“七五”普法工作提供了黔东南经验。
突出服务大局,示范化尊法。通过“扶志扶智扶治”的“三扶同步”工作思路,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精准扶贫结合起来,打造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示范样本。探索的易地扶贫搬迁“四先四同双融合”机制,助力我州30多万群众搬出大山,实现“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目标。黔东南州代表贵州省接受国家“七五”普法实地评估验收,易地扶贫搬迁法治保障项目入列首批24个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并在《法治日报》第1版刊发,作为典型成效经验在“中国普法”公众号发表,成为苗乡侗寨法治建设的金字招牌
原文链接:http://sft.guizhou.gov.cn/xwzx_97/sxdt/202112/t20211231_7217440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