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爱管闲事”的新时代人民调解员
2月9日,经过第三次调解,一起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终于达成一致调解意见,当他们在调解书上签字并握手后,一旁的王正国脸上露出了笑意。王正国形容当时的心情说:“这一刻,那种发自内心的成就感,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
65岁的王正国是嘉祥县司法局梁宝寺司法所的一名专职人民调解员。从家长里短到重大矛盾纠纷,从田间地头到村民家中,他用真情解百家难暖大家心,用无私奉献守护一方安宁,情理法德是他当“和事佬”的调和剂,耐心细致是他化解矛盾的秘密武器。
“爱管闲事”的他终于“名正言顺”。2月22日吃完早饭,王正国溜达到了镇上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一杯浓茶,一个公文包就是他的专业配置。一到岗,王正国就打开人民调解记录册,梳理还未调解成功的矛盾纠纷,做好笔记,这是他每天上班后的常规动作。王正国原来一直在学校教书,还干过20多年的校长,处理起问题来游刃有余。在村里,王正国还是一副热心肠,“爱管闲事”的他,邻里间谁有个矛盾纠纷,他总爱上前说叨两句,效果还出奇得好。一天,得知梁宝寺司法所招聘专职人民调解员,退休后的王正国心里痒痒,第一个填写了报名表。“这个岗位适合我的性格,退休后,既能发挥我的余热,‘爱管闲事’也算是‘名正言顺’了。”王正国笑着说,从那以后,他有了一个新身份——专职人民调解员。
为了精准调解,恶补法律知识。“调解员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都要组织调解三四起案件,而且案件类型多元化,涉及婚姻家庭、劳务纠纷、买卖合同等。”王正国说,之前从事教育工作,如今角色的转变、立场的转变,对自己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好多想不到的事都会发生。”“调解不是和稀泥,一定要依法调解,这是根,不会就干不了这个活。”王正国深知自己工作的专业性,为此,王正国从入职的第一天起,就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除了参加各类人民调解业务培训,还坚持自学“充电”。有理解不了的法律条文,就跟司法所的同志请教,直到弄懂为止。摆在办公桌上的一本民法典,因为经常翻阅,封皮已经起了卷。“非婚子女与有婚子女享有同等权利。”“村民之间、村民与集体之间发生土地纠纷,由当地政府解决,不能解决可向法院起诉。”“鉴定是否伤残,待三个月后确认。”“开庭证人到场作证,在开庭前应提前申请”……在王正国的工作笔记本上,工工整整书写着一条条法律常识。王正国说,这些法律常识都是在调解过程中能经常用到的,自己一有空闲的时候,就会翻看法律书籍,并随手做记录。
调解矛盾纠纷,走遍镇上村庄。人民调解记录册上,密密麻麻写着群众反映的问题,每一个问题,王正国都认真倾听、记录。王正国还清晰记得自己调解的第一个纠纷。2018年,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风风火火来到司法所找到王正国,反映单位工伤赔偿不合理问题。王正国询问得知,小伙子因工伤住院,单位只给赔1200元,与单位交涉多次仍得不到合理解决,感到很无助。王正国依据相关法律,发现这种情形应赔2万多元。为此,王正国跟这家单位多次沟通,用详实的法律条文向用工单位讲解违反劳动法应承担的后果,最终对方答应赔偿小伙子2万多元。“事后,小伙子哭着感激我,那时候真是觉得自己做了一件伟大的事。”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王正国仍很“兴奋”。接下来,大到十万多元的家庭遗产纠纷,小到几块钱的消费纠纷,以及“争气不争财”的邻里纠纷,王正国不论纠纷大小,只要涉及群众利益,只要群众提出调解诉求,不论严寒酷暑,在梁宝寺镇的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都能看到王正国的身影,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说,通过疏导说服来定纷止争,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总有一把钥匙能打开矛盾这把锁。”这是王正国常挂在嘴边的话。王正国的脚步走过了梁宝寺镇的所有村庄。面对纠纷双方当事人,王正国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自己的努力下,一件件纠纷得以化解。“当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的那一刻,自己是最有成就感的。”“我就是以后不做人民调解员了,不管哪家有矛盾,只要打电话给我,我还会一如既往地给他们化解矛盾,尽我最大的努力。”王正国语重心长地说。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171/202203/fc3e2765-be7a-44fa-8558-2805bcc32c3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