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司法局“12345”工作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强化“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
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促进法治乡村建设是新时代“一庭两所”的共同职责,构建“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机制,各人民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应主动加强对接,对前来起诉、报案或咨询的纠纷当事人,告知其矛盾纠纷的多种化解方式,并引导其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发挥在线调解低成本、便捷、高效的优势,支持调解员开展远程视频调解,鼓励当事人通过在线方式参与调解。对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就地申请”司法确认,人民法院(庭)可以“同步审核”,法律文书可以“在线回传”并“当场送达”给当事人。
创建“两线联动”人民调解智慧平台
积极探索“互联网+人民调解”新模式,推出“快点调人民调解APP+小程序”,实现人民调解线上线下两线智慧联动,充分运用科技手段整合多方资源,赋能社会治理,推动实体平台与线上平台有机融合、互联互通,让人民调解工作活起来、动起来、快起来,真正实现群众申请调解由“跑腿难”转变为“零跑动”,融入“快递调解”“点餐调解”新元素,群众可以优先选择调委会、调解员,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便捷、高效、精准的人民调解掌上法律服务。
深化“三治融合”社会治理体系
围绕“自治有序、法治有力、德治有效”的目标,推进建立自治、法治与德治“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全区263个村(社区),已有240个村(社区)完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创建工作,剩余23个村(社区)预计今年年底全部完成。在各村(社区)设立乡贤评理堂,乡贤评理堂是法治、德治、自治的有机统一体,是助推“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着力发挥新乡贤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让乡贤评理员成为群众身边的普法宣传员、人民调解员,让乡贤评理堂成为乡村院落的普法主阵地、矛盾化解地。
坚持“四字方针”社会治理经验
坚持“统”字,强化组织保障,全区构筑起了“区级组织实施、镇街、村(社区)具体落实、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体系,多调联动机制全面建成。坚持“细”字,抓实网格建设。全区263个村(社区)实行“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的网格化管理,着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坚持“本”字,夯实治理基础。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人员配备,积极推进实施“法律明白人”工程。坚持“融”字,将基层治理、平安创建活动与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工作结合起来,对标对表,相互促进、共同推进。
落实“五大行动”工作部署安排
聚焦行政执法,实施扩权赋能行动;聚焦法治乡村,实施普惠万村行动;聚焦纠纷化解,实施联动联调行动;聚焦重点人群,实施管理提质行动;聚焦基层基础,实施固本增效行动,各镇(街)、各部门充分利用平安建设组织机构,深入开展各项工作,推动“五大行动”落地落实。进一步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切实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基层执法素质能力建设,持续规范执法流程,实施公共法律服务普惠万村行动,攻坚化解重大疑难矛盾纠纷。聚焦基层群众新期待、新需求,把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做得更实更细,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在法治领域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原文链接:http://sfj.cq.gov.cn/sy_243/qxcz/202204/t20220413_1061344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上一篇:及时衔接讲成效 温情帮教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