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书 | 《宪法思维与法治素养》
图书简介
《宪法思维与法治素养》于2019年6月出版,作者李勇、胡业勋。李勇,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博士,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国家“七五”普法讲师团成员,2016年度中央国家机关法治人物,著有《论公民的宪法义务》《传承与创新——新中国检察制度史》等。胡业勋,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四川省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宪法学、行政法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本书打破了过去宪法类图书概念、特征、原则、内容等体系,更多地用事实说话,平实的话语、细致的观察,重点阐述了什么是宪法、宪法的缘起与变迁、中国宪法发展分期、现行宪法的主要内容、宪法修改、宪法实施以及宪法思维等核心内容。
小编荐语
社会的宪法思维关乎和谐,群众的宪法思维关乎幸福。宪法不是高高在上、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而是一门很实在的科学,是在对人性的细致观察和历史教训总结的基础上所设计和发明出来的。
在浩如烟海的宪法知识中,作者找准提升宪法思维的关键节点,梳理宪法精神的历史脉络、发展主题、演变规律,串成一条宪法知识启蒙的脉络,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让初学者揭开宪法的神秘面纱,感悟宪法的独特魅力,自觉以宪法思维与宪法方式来研究、分析宪法的实践问题,不断彰显宪法的中国特色与智慧。
全书通过以点带面的宪法知识浸润,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切感受宪法发挥了和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充分触摸宪法的人性温度,感悟宪法的终极价值,体会宪法的科学魅力,知晓宪法思维就是以公平正义为目标,制定并遵循科学的制度,顾及人们的普遍情感,是让社会变得更好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
内容选摘
世界上的宪法前几条中通常有一条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与公民之间缔结了一个契约,政府来代表人民管理国家,保证人民的利益。宪法正是这个总契约。在这个契约里,国家有义务保护公民的权利,实现社会公平和人民幸福,公民有义务接受治理,遵守规则。国家为人民服务,人民接受治理。公民不可能推翻一个自己掌权又保护自己利益的政权。
宪法是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总契约,这也是现代国家合法性的来源,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对于人类为什么制定宪法,知名宪法学者杉原泰雄说:“宪法是对充满苦难的生活经验的批判和总结……宪法的历史充满了人类在各个历史阶段中为摆脱生活上的痛苦而显示出来的聪明才智。我们学习宪法就是为了学到这些聪明才智,为了避免失败而未雨绸缪”。
——引自:宪法是国家与公民关系的总契约
我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出台的背景异常特殊,刚刚经历了“文革”,整个中国大地正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关键时期。可以说,这部宪法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希望,担负起完成转型的历史重担,因此,即便没有明确规定宪法实施的具体机构和保障措施,但落实这部宪法,是全社会的愿望,可以说动力十足。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参与了宪法制定,宪法修改委员会由叶剑英任主任委员,宋庆龄、彭真任副主任委员,103名委员中有中央政治局、中央书记处的全体同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和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等。邓小平同志在审阅宪法修改委员会名单草案时批示:“宪法修改委员会名单我同意陈云同志意见。党内外人士的比例三七开或四六开均可考虑。”宪法修改委员会是一个代表性很强的权威机构,它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任务是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宪法修改草案。1982年2月17日,邓小平在与彭真、胡乔木和邓力群等谈对宪法修改草案的意见时,特别说了这样一句:“新的宪法要给人面貌一新的感觉。”。
——引自:现行宪法是一部好宪法
为什么要修宪?很多人给出了答案。有学者认为宪法修改从主观方面来看是由于受到人们认识能力的限制,制宪者在制宪时难免会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可能由于制宪者缺乏对宪法基本属性的全面认识而形成的立宪短期化行为造成,也可能由于立宪技术的不成熟、不科学造成,通俗点讲就是人都是人而不是神。还有学者认为从客观来看,是由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必然会引起宪法的修改。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宪法中硬性的规定,不可能完全适应变化的客观实际。只要宪法的规定不适应现实社会实践的需要,社会就会产生一种自发的需求和行动作出某种变更,突破现行宪法的规定,最终导致宪法的修改。简单来说就是宪法必须与客观实际相适应,我们老祖宗打破脑袋也无法预料“未来”还会出现新的“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
其实,每个国家都不可能制定出一部一劳永逸的宪法,都要根据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其他因素的发展变化和需要,对宪法进行充实和修改,使宪法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以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利益。当然,世界这么大,什么情况都有。有的国家也曾宣称,主要是内心无比渴望自己的宪法永远不变,比如也门1970年宪法和苏丹1973年号称“永久宪法”,被事实证明是一种空想式的笑料。
——引自:宪法修改的缘由与界限
原文链接:http://sft.shandong.gov.cn/articles/ch04361/202207/26792f2a-1bd8-404c-a544-0f33fd4e8049.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