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这场新闻发布会有“分量”!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安徽政法机关是如何发力的?1月9日下午,在安徽省政法机关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暨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董桂文,省委政法委副书记郭磊,省高院党组成员、一级高级法官朱兆法,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一级高级检察官陶芳德,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警务专员刘海石,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张国安分别作了介绍。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郑明武主持新闻发布会。
发布人: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董桂文发布人:省委政法委副书记 郭磊发布人:省高院党组成员、一级高级法官 朱兆法发布人: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一级高级检察官 陶芳德发布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警务专员 刘海石发布人: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张国安主持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郑明武董桂文介绍,去年以来,全省政法机关坚决扛起职责使命,以开展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为抓手,落细落实重商、安商、亲商、暖商、护商举措,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显著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指数保持“五大环境”前列。
发布会现场
积极响应企业司法期盼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优化营商环境必须考虑市场主体需求。全省政法机关积极创新企业家约见政法单位负责人工作机制,推动形成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
法院建立院长与企业家定期座谈制度,三级法院院长开门接访企业家。检察院落实企业家约见检察长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745项。公安机关召开“警企恳谈会”,升级“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网上“警企议事群”5783个,覆盖企业2.1万余家,收集意见建议6524条。
依托省委“民生呼应”平台,全省政法机关深化涉法涉诉信访事项攻坚化解专项行动,着力攻坚化解了一批涉企权益保护的信访积案,审查监督了一批涉企权利救济的控告申诉案件。
依法打击侵企犯罪
安全稳定的法治环境更能让企业和企业家安心经营。全省政法机关重点惩治各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犯罪行为,对涉企警情集中接处、涉企案件“有案必受”,对企业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侵害企业利益犯罪,既从严打击,又追溯源头。公安机关开展扫黑除恶线索核查清零行动和“打早除小”工作,建立落实涉企案件“领导领办”“防侦破追”一体化机制等,共侦办涉企黑恶案件2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81人,破获严重侵害企业、扰乱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案件1680起、涉案金额达65亿余元。检察机关受理侵企犯罪案件1182件,提起公诉982件,起诉民营企业内部职务犯罪案件255件326人,发出检察建议60件。为更好服务安徽创新驱动战略,全省政法机关建立易受知识产权犯罪侵害企业名录,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营造一流法治环境
立足实际,我省法院制定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21条举措及服务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14条举措,及时发布促进政务诚信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典型案例,配合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证明免交、证照免带、办事免跑、政策免申、轻微免罚”的“五免”之城建设经验持续推广;1份“信用报告”替代40个部门“无违法违规证明”的“无证明城市”建设在铜陵、黄山、马鞍山、池州4市试点;涉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涉企审批一网通办、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政策兑现直达直享”……全省政法机关相继出台一项项政策,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减负”,为发展“加码”。用心为企纾困解难
聚焦企业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全省司法机关分析企业法律需求和风险点,帮助查找制度漏洞和薄弱环节,从专业角度提出合规应对措施或合理化建议,为企业防范法律风险、化解矛盾纠纷“把脉问诊、出具良方”。2023年,为企业提供“法治体检”1.3万次。为坚决防止刑事手段介入经济纠纷,我省全面开展涉企案件执法司法规范化专项检查;对企业经营性资产“活封活扣”;简化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审批流程。同时,全面摸清涉企“挂案”底数,逐一“解剖麻雀”,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坚决撤销处理,坚决不让一个企业和企业家“负罪经营”。助力企业信用修复,为主动履行义务或纠正失信行为的企业出具自动履行证明。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扩大市场主体受惠面。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发布会上,董桂文介绍了《关于全省政法机关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依法护航《意见》)和《关于推深做实知识产权政法保护15项重点举措 服务保障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15项重点举措《意见》)有关情况。依法护航《意见》中明确,全省政法机关将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新能源汽车首位产业等事关安徽长远发展的大事、要事,推出一批符合司法规律、具有安徽特色的护航举措,并结合中央政法委、省委相关要求,健全完善依法惩治侵企违法犯罪、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严格规范执法司法、司法挽救、服务响应和协同联动六项工作机制,旨在做到用制度促规范、靠制度管长远,为打造“三地一区”、加快建设“七个强省”提供优质高效的法治服务。在15项重点举措《意见》中,针对政法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注重从源头保护、司法保护、协同保护三个层面细化举措,着力破解联动不足、合力不够等问题,构建知识产权政法保护“全链条”体系,增强针对性和操作性。未来,全省政法机关将锚定“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这个旗帜性抓手,以建设安徽(合肥)创新法务区为契机,提出知识产权涉企案件司法需求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快速简易仲裁程序和案件办理“绿色通道”,更好发挥政法机关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发布会还发布了政法机关依法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度十大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省高院发言主要内容
护航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省法院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六个活动”、落实“六个一批”,以优质司法服务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现在,我向大家简要介绍全省法院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开展情况。
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全力强化企业合法权益保护
把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放在重要位置,让企业家放心投资兴业。一是依法严惩侵企突出犯罪,重点打击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破坏生产经营等侵企犯罪,精准打击垄断经营、扰乱市场秩序的黑恶势力犯罪,加大力度打击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犯罪。二是妥善处理涉企案件,对涉企案件开展专项评查,对涉企申诉案件依法再审,坚决防止把经济纠纷作为犯罪处理。推进涉企合规制度适用,依法办理企业合规案件。全面清理涉企超期未结案件,定期通报进度,确保清理到位。三是深入推进涉企信访攻坚化解,成功化解涉企信访事项。
二、立足服务大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树立“人人都是营商环境、案案都是营商环境”理念,把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有力抓手。一是持续优化助企服务保障措施,立足我省实际,制定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21条举措及服务保障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14条举措。积极参与省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完善全省法院营商环境分析评议指标体系。建立企业司法需求快速响应、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涉企信用及时修复等工作机制。开展惠民暖企集中执行行动,及时兑现企业胜诉权益。二是深化“府院联动”优化企业发展软环境,发布促进政务诚信优化营商法治环境典型案例,配合开展公共政策兑现和政府履约践诺专项行动。联动协调解决企业破产中的资产处置、职工安置、费用保障等问题,充分发挥和解、重整作用,帮助企业破茧重生。
三、依法能动履职,不断细化企业司法服务
坚持问需于企、问效于企,千方百计助企稳发展。一是落实“民声呼应”机制,两次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邀请企业代表参加法院开放日活动,面对面听取意见建议;建立院长约见企业家、走访企业制度,畅通企业诉求表达渠道。二是优化涉企诉讼服务,设立“一窗通办”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力推行网上立案、在线保全等线上服务,提高企业诉讼效率。加大涉企案件诉前调解力度,与省工商联共同出台推进商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工作规定,委派工商联成功调解涉企纠纷,有效降低企业解决矛盾纠纷成本。三是强化善意文明司法,为企业依法“换封”“活封”等,对主观过错较小或诚信记录较好的企业债务人不予惩戒或适用较轻惩戒措施,对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帮助企业重拾发展信心。四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组织“暖企为民”集中走访月活动,登门开展法律服务;针对审判中发现的涉企突出问题向主管部门提出司法建议,促进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下一步,全省法院将按照省委政法委统一部署,持续推动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走深走实,为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一是进一步更新司法理念,“抓前端、治未病”,强化府院联动,树牢谦抑、审慎、善意、文明、规范的司法理念。二是进一步提升审判执行质效。持续打击侵企突出犯罪,依法惩处企业内部人员腐败,严惩侵企虚假诉讼,加强对企业和企业家人格权的保障,全面推进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做实涉案企业合规全流程适用,持续深化涉企信访攻坚化解。三是进一步完善司法保障举措。深入推进涉企纠纷诉源治理,完善长三角跨区域诉讼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司法大调研等,精准对接企业司法需求。加强与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工商联的沟通联系,形成依法护航企业发展合力。
答记者问
安徽新闻综合广播记者
四项机制的建立,是安徽法院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举措。下一步,全省法院按照省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持续健全完善司法举措,全面推进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协同化机制化常态化,为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图读懂
原文链接:http://ahfy.ah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4/12/id/8320857.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