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基本服务 做强精细服务 做优高端服务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国锋
走进苏州自贸片区法律服务中心大楼,一股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作为借鉴新加坡共享办公空间理念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平台,这里不仅打造了“一站式”争议解决中心,入驻了包括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苏州工作委员会、苏州国际商事法庭、苏州工业园区法院自贸区法庭等诉讼仲裁机构,还围绕金融、商事纠纷不断优化调解与诉讼、调解与仲裁对接,引进了非营利性社会组织银十调解中心、星衡平调解中心等商事调解机构和多家律师事务所。
充足多样、高品质的法律服务产品供给,让该中心成为苏州工业园区营商环境建设的一个窗口。“大楼内还配套提供会议洽谈、学术研究、培训研讨、档案存放、远程视频听证等功能服务,成为一个可以覆盖苏州、辐射长三角的法律服务新高地。”苏州工业园区司法局副局长吴硕希介绍,该中心侧重于提供高水平、专业化法律服务配套产品的平台,迭代升级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使苏州自贸片区发展“如虎添翼”。
《法治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2023年以来,江苏省司法厅在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基础上,通过明确“县级以上(含县级)平台提升专业能力、县级以下平台融入基层治理”的建设思路,在全省大力实施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创新项目,着力构建错位发展、功能互补、一体联动的实体平台服务矩阵,着力打造了更高水平、更高能级现代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全面优化平台布局
江苏在13个设区市、95个县市区、1259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全覆盖,2.08万个村(社区)配备法律顾问的基础上,2022年11月,制定出台《江苏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研制发布涉及平台建设、公证、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业务领域省级地方标准20余项,实现全省平台建设标准化统一。目前已基本建成以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多方参与、供给有效、运行规范、均等普惠、可持续为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实践中,常州市建成面积达7000平方米,包含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公证等10大类的市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并配套建成市智慧法务中心。记者在常州市武进区奔牛镇东桥村采访了解到,常州市司法局将现有村居法律援助工作站进行融合建设,打造了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室,并通过开通远程视频公证、法律援助代收代办等方式,方便群众找法用法。
位于常州市新北区光伏产业园区的漫柏未来人才社区,目前入住周边250余家企业、3900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管理与技术人才。为让企业和入住人才享受到家门口的法律智囊服务,园区专门在社区体验中心建立了常州首家人才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法律援助联络点),组建了值班律师、人民调解员等8人专业服务团队,专门提供政策解答、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代办、公证及仲裁指引等公共法律全业务服务。“今年全市已建成29家人才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室,实现规模以上人才公寓全覆盖。”常州市司法局副局长薛和明介绍。
据了解,江苏在全国开创了园区公共法律服务新模式,目前已在全省176个省级以上园区实现公共法律服务全覆盖。其中,一些地方为进一步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还创新模式加强与政务服务整合,如南京市江宁区打造法律服务产业园,创新建立了面向企业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在提供法律服务基础上,引入行政审批、金融、保险、审计、税务、会计等服务资源,为园区内企业提供“一条龙”服务。
市县平台全面融入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江苏省司法厅专门要求以实体平台为主干,推动市、县两级司法行政对外服务平台、载体全面向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体进驻,大力提升智慧法务指挥协调和应用能力,同步拓展立法民意征集、涉企法律服务等新内容。
今年8月初,江苏省司法厅按照省委政法委对矛盾纠纷化解“一站式”平台建设的工作部署,明确要求全省司法行政系统更好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矛盾纠纷化解“主力军”作用,并要求坚持实战实用、因地制宜,加快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整合,加强“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运用,健全内外衔接流转工作程序,强化各类解纷方式的主体衔接、制度衔接、程序衔接、效力衔接,推动提供更高水平的“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
记者在南通市海门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看到,该中心不仅整合了公证、法律援助、矛盾调解等法律服务功能,还引入行政复议、行政裁决、仲裁及法院诉讼受理等服务,通过打通该中心与各镇街、各行业部门和政法单位信息流转通道和对接处置机制,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处置、全链条解决”。
海门是江苏最早采取财政兜底、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的县区之一,每年安排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我们除了高标准打造区级、乡镇(街道)、村级平台建设,还建立了机器人、家纺、建筑、船舶等特色法律服务团队,每年安排近100万元资金在10个重点民生部门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岗,通过竞聘、公示和签约上岗等环节,吸引优质律所团队进驻。”海门区司法局局长高志雄介绍,海门区司法局坚持“社会需要什么、群众期盼什么、公共法律服务就提供什么”的理念,动态调整公共法律服务项目设置和服务要求,建立服务团队ABCD四等级评定制度,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苏州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发挥与市政务服务中心一体的便利优势,加强与公安、人社、民政等窗口协作,实现12348与12345政务热线“一号响应”,12348热线接听量连续3年超20万人次。该市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还联合苏州互联网法庭,通过设立“云审·融诉驿站”,开展网上立案、电子送达等在线诉讼服务和在线开庭、在线调解等服务,全面优化提升了服务能力。“2023年以来,仅市县乡三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就累计提供各类法律服务事项98万件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3.95%,服务对象满意率达97%以上。”江苏省司法厅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处处长郭兵介绍。
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通过做实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切实增强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已经成为各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标配。”常州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陈跃峰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群众对法律服务的体验感和满足感越来越强。
据了解,江苏省司法厅通过不断加强和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供给,明确重点将市级平台建设成集资源统筹、指挥调度、产品研发、高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公共法律服务枢纽;县级平台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普遍实现与社会治理、诉讼服务、信访以及其他公共法律服务的融合对接;乡镇(街道)平台打造成面向群众就近提供服务的一线窗口的清晰规划和明确定位,形成全省统筹发展的“一盘棋”格局。
实践过程中,各地形成一批特色经验和做法,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发挥法律服务人才聚集优势,加大金融贸易、商事仲裁、商事调解等高端法律服务供给,扬州、盐城、宿迁等地围绕新业态、新群体的新需求,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研发,连云港等地突出非诉讼服务特色,加大行政争议化解、行政调解等服务。
记者了解到,2023年以来,江苏400余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首批推广部署远程公证系统,提供办理17类公证事项。通过将村(居)法律顾问作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今年截至8月底,全省村(居)法律顾问提供现场服务22.82万人次,累计举办法治讲座3.6万场。全省各地还有效引导21万余名“法律明白人”等法律服务资源融入网格化治理,做强“微治理”“精服务”。
江苏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张晓伟介绍,江苏司法行政系统将着力推动公共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更加智能精准、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不断增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回应人民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新需求、新期盼。
原文链接:http://www.moj.gov.cn/pub/sfbgw/fzgz/fzgzggflfwx/fzgzggflfw/202310/t20231027_48848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